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東北新聞網資訊:以往生活在淺海的雜色蛤們始終潛伏在水下,不受約束自由生長,漁民只能通過“趕海”的形式來收獲,如此“粗養”的雜色蛤每畝產量較低。昨日,記者從市海洋與漁業局獲悉,我市從去年開始推廣雜色蛤淺海養殖技術,該技術作為我市去年推廣的十大農業增產技術之一,讓部分淺海區域的雜色蛤可以從“粗養”轉變為“精養”,從而大幅度提高產量。目前,我市采用該技術養殖的雜色蛤達3萬畝,使全市雜色蛤產量約增加8%。
據了解,目前我市雜色蛤養殖面積為54萬畝,養殖規模在貝類中僅次于蝦夷扇貝,去年產量達34萬噸,在漁民增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目前,我市雜色蛤養殖主要集中在莊河市、金州區和普蘭店市,其中莊河市的養殖面積占全市一半以上,雜色蛤淺海養殖技術在莊河市的推廣面積就有近2萬畝。
據介紹,雜色蛤養殖從方式上分為“粗養”和“精養”,“粗養”漁民只是等待雜色蛤天然苗種長成后進行收獲,相對的“精養”則是進行人工投苗、灘涂整治、集中收獲的養殖方式,產量和收益大大高于“粗養”;從區域上,又分為潮水漲落之間的潮間帶灘涂和淺海區域的潮下帶灘涂。“粗養”不受區域限制,而以往“精養”只能在潮間帶進行,我市約有10萬畝淺海養殖的雜色蛤均只能進行“粗養”。雜色蛤淺海養殖技術則是解決了在淺海區域“精養”的灘涂選擇、人工投苗和收獲等環節,使“精養”可以擴大到符合條件的淺海區域,進而提高雜色蛤的產量。
據了解,今年我市將繼續推廣雜色蛤淺海養殖技術,進一步對技術進行完善,并將設立技術推廣示范點。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