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銀沙資訊:5月17日下午約6時,雷州市雷高中學飯堂某臨工組織家庭聚餐時,發生了食用織紋螺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目前,5名中毒者分別在廣東醫學院附屬醫院、湛江市中心人民醫院留院就診,病情穩定。
知情人張姐介紹,其妹夫當日從遂溪線江洪一帶賣回10多斤活織紋螺,帶了些給住在雷城的父親,后將其余留在雷高煮鮮湯聚餐,11人共宴。餐后半個小時,曾有人出現胃部不適,口唇及手指麻木,但并無大礙大家也不是太在意。而年已七旬患有高血壓的父親因當晚出現身體不適,便送往廣東醫學院附屬醫院診治。
次日上午,有4人陸續出現頭暈、惡心、嘔吐、手腳肢端麻痹感、四肢乏力等癥狀。后被送雷高衛生院打針觀察。中午2時20分左右,該市衛生部門接報后立即派出當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前往調查。之后,4名中毒者被緊急送往湛江搶救。
中毒事件發生后,雷高中學馬上組織了全校1800多名師生進行了食品衛生安全教育,提醒大家增強自我保護意識,不購買和食用織紋螺,以預防麻痹性貝類中毒。
記者查閱有關資料獲悉,織紋螺本身無毒,其致命毒性是因織紋螺攝食有毒藻類、富集和蓄積藻類毒素而被毒化。據介紹,因受海洋赤潮影響,加上4—8月河豚魚盛產魚卵,導致海域中大量的藻類“吸毒”,但織紋螺吃了有毒藻類卻不會死亡,反會把毒素累積體內,這種毒素即使經過高溫烹飪也不會消除或減效。
有關人士建議,眼下正值夏季 ,為避免食用織紋螺中毒,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食用。消費者若發生誤食,出現口唇麻木等類似神經系統癥狀的,要立即到醫院就診。
新聞鏈接:
織紋螺 (又名海絲螺),一般生活在近海的礁石附近和泥沙底,盛產于廣東、浙江、福建沿海,是一種非主要的經濟貝類。它的外形特征為尾部較尖、細長,長度約為1厘米左右,寬度僅為0.5厘米,約指甲蓋大小。
織紋螺因其體內含有“石房哈毒素”,人食用后會因神經傳導中斷而中毒,可引起頭暈、嘔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癥狀,潛伏期最短為5分鐘,最長為4個小時。還會讓人出現心率失常、呼吸困難、血壓下降、語言障礙、昏迷等癥狀,嚴重者會有生命危險。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