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江蘇經濟報資訊:品種繁多的水產品中,各式海鮮可謂是唯一不需要吆喝就能應銷盡銷且行情不斷看漲的另類。作為全國五大漁港之一的啟東市呂四漁港,年產20多萬噸鮮活海鮮長年銷售不衰。然而,千船壓港、商賈云集的背后,卻少有出海漁民的笑臉。6月初,筆者就呂四漁港眾多出海船只依附于水產老板的營銷模式作采訪后,發現本該在水產品產銷鏈中占主導地位的出海漁民在失去了市場話語權之后,僅在這根利益鏈上獲得些“剩羹殘汁”。
欲說銷售好困惑
每逢大汛,呂四港區車水馬龍,周邊餐飲、娛樂場所空前繁忙。但細一觀察,走出漁船上岸回家的出海漁民除了船老大又有幾個意氣風發!“老大上岸,勝若神仙。”熟悉內情的人說,“船老大是水產老板們的搖錢樹,有些船老大回到岸上就被包銷海產的水產老板邀去包吃、包喝、包住、包玩。”而與之相對應的是,一個陌生商販,即使開出的收購價格再高,也休想從進港的被水產老板“包”下的漁船上直接買走一箱魚蝦。
“呂四出海漁船中的大多數被水產老板‘包’了船頭。”據呂四港鎮漁業辦公室一位工作人員介紹,包的好處很明了,出海漁船可以一心一意打漁,生產過程中特別是資金困難時還能得到水產老板的大力支持。但一“包”之中也有弊端,漁民將銷售權放棄了,也就意味著失去了最大的利潤空間。筆者由此了解到這樣一組令人揪心的數據:呂四九成出海船只所捕海鮮直接“打包”銷售給了岸上的冷庫,價格基本掌握在冷庫業主手中;呂四千艘捕撈漁船中的半數長期處于虧損狀態,靠國家高額柴油補貼維持生產;漁港出海船只的老舊程度不斷加劇,本地出海漁民的平均年齡超過50歲且呈老齡化趨勢。
自主產銷有多難
“包”船頭當然不是出海漁民的初衷。“不包給水產老板能行嗎?魚貨多的時候,根本來不及賣,資金緊的時候,根本借不到錢。包給老板了,錢少賺點,但總算能維系下去了。”一個姓袁的船老大接受采訪時道出心聲,也映出了出海漁船的產銷軟肋。有關資料表明,呂四漁港1000多艘本地出海漁船1996年前后全部由集體經營改為股份制,許多漁民當年負債持股,尚未盈利就遇上海洋水產資源的大幅縮減,渾身是債舉步維艱之際,一些實力不俗的水產經營大戶拋出了“產銷聯合、你產我銷”的繡球,于是,缺生產資金、少銷售門路的漁民迫不得已,紛紛加入了這種由水產老板主導的產銷聯合體。
“水產老板給予聯合體內漁船大力支持的前提,就是包銷漁船捕獲,從每艘船上可獲得年均五六萬甚至更多利潤。”業內一名不愿公開姓名的商販透露,表面上是愿打愿挨關系,其實還有一個深層次的利益鏈,水產老板大多給船老大包“紅包”,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漁船是股份的,老大卻是說了算的,在利潤誘惑下,船老大們都被水產老板“潛規則”了,由此,更是少了自主產銷的興趣。
建立平等話語權
讓處于生產最前沿又冒最大風險的漁民在產銷利益中得最少利益,是水產品產業鏈的一種畸型,并嚴重威脅著本就脆弱的海洋捕撈業。有關人士表示,要解開這一疙瘩,真正讓漁民在水產品市場擔當起主角,在當前條件下還相當困難。對此,海漁村黨支部副書記楊來生的話一語中的:“一是以中老年為主體的股份漁民普遍缺乏市場意識,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戶均占股漁船的產銷權事實上集中在船老大手中。”楊來生說,村里2002年曾有意召集全村147艘漁船主,商討重新組織起來抱團闖市場,盡管應者甚多,卻終因有人強烈反對而作罷。“重新組織起來談何容易,市場信息、銷售渠道、冷藏設備、運輸工具、利益分配等等,牽一發而動千鈞啊。”啟東市海漁局一位官員也表達了如是擔心。
“產銷聯合,你產我銷”的股份制模式本是被全國很多漁港推廣的成功經驗,如今卻成了啟東水產老板和船老大們私自牟取暴利的工具,如何改變這種現象,筆者認為,政府應該起到關鍵作用,加強監管力度,成立專門機構,建立起一個信息公開、身份對等、市場外延、多方參與,能讓漁民、商販、企業平起平坐的交易平臺。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