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2004年11月21日新聞)記者從市海洋與漁業局獲悉,省有關部門發布的上個月我省測報水產病害情況顯示,廈、漳兩地的水產養殖病害發病率正呈下降趨勢,專家說,隨著十一二月份水溫的下降,估計養殖病害種類將會逐漸減少,病情也將逐漸減輕。
今年10月,我省測報了的5個養殖大類,在近30個養殖種類中,共測報到38個病害種數,其中病毒性疾病4種、細菌性疾病17種、真菌性1種、寄生蟲病7種、藻類2種、其它類疾病5種、不明病因2種,細菌性疾病占了44.7%。病害種數最多的為草魚,11個;其次為鰻魚,8個;對蝦為7個。
據了解,對蝦總的平均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為10.61%和7.12%,與9月份相比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下降了1.87%和5.69%,病害種數則減少了4種。
專家說,隨著11、12月份水溫的下降,估計養殖病害種類將會逐漸減少,病情也將逐漸減輕。
虹鱒要預防因寄生蟲而引起細菌感染,海水魚類以細菌性疾病為主,預防凍傷。對蝦白斑病、紅體病等可能是對蝦的主要病害,鱉的病情仍以細菌性疾病為主,鮑魚的病害種類仍可能是弧菌病和病因不明。如果養殖環境良好,縊蟶、 牡蠣病情仍可能會較輕,壇紫菜的病害可能是細菌性疾病。
有關部門建議養殖戶在病害防治中,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加強水質、飼料營養和養殖管理等,預防疾病的發生和傳播。由于水溫下降,養殖種類攝食能力下降,故要相應的減少投餌量,同時要減少操作次數,以免使魚體受傷而引起細菌侵入發病。
采集: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