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 原
病原是舌狀絳蟲和雙線絳蟲的裂頭蚴。
這類絳蟲的終末寄主是鳥類,如秋沙鴨、鵝和鷗鳥等。蟲卵隨鳥糞落入水中,孵化出鉤球蚴,被劍水蚤等吞食,在其體內發育成原尾蚴,魚類吞食了水蚤后,原尾蚴穿過腸壁,在體腔內發育為裂頭蚴,鳥類吃了這些魚后,裂頭蚴就在鳥腸內發育成蟲。
癥 狀
病魚腹部膨大,嚴重時,失去平衡,魚側上浮或腹部朝上。魚體腔中充滿大量白色帶狀的蟲體,內臟受壓擠,產生變形萎縮,正常機能受抑制或遭破壞,引起魚體發育受阻,魚體消瘦,無法生殖。有時裂頭蚴尚可從魚腹部鉆出,直接造成病魚死亡。
流行情況
鰱、鳙、鯉、鳊等魚都可受其危害,草魚、青魚和野雜魚,如麥穗魚等也常受其害。此病在我國流行范圍很廣,從小水面的塘堰到湖泊、水庫以至江河中都有病例報告,一些水庫,由于此病的流行,魚產量大幅度下降,幾乎喪失漁業生產能力。病魚的感染率隨年齡的增長而提高。
病鯉腹腔內寄生的白色絳蟲
診斷要點
剖開魚腹,即可見腹腔內充塞白色卷曲的蟲體。
防治方法
大水面水體目前尚無防治方法;塘堰等小水面水體,可用晶體敵百蟲使池水成0.3毫克/升的濃度或粉劑敵百蟲使池水成1~2毫克/升的濃度進行全池遍灑,殺滅水蚤和蟲卵,并且注意驅趕鳥類,以控制此病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