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資訊:據嵊泗縣科技局統計,歷經4年半堅持不懈探索與努力,野生厚殼貽貝工廠化人工育苗終于獲得了成功。至2009年4月底,共培育出體長為2毫米左右的貝苗11億多粒,可投入自然海灣生產性放養的貝苗達7億多粒。5月8日,1200萬粒貝苗投入“浙江省貽貝之鄉枸杞鄉”馬鞍山海域養殖區保苗放養;5月12日,1.1億粒貝苗在嵊泗縣東部海域及普陀區東極諸島海域投入增殖放流;還有6億多粒貝苗,將適時提供給本縣及外地養殖企業與養殖戶。
嵊泗馬鞍山列島位居中國海上最東端,海深水清無污染,巖礁眾多適宜貽貝生長,尤其厚殼貽貝質優味美而聞名于世,早在唐代,即被時稱翁山縣的舟山官府選入進貢朝廷的貢品,故嵊泗厚殼貽貝干品有“貢干”之稱。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為應對海洋捕撈資源日益衰退給漁民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嵊泗縣各級黨委、政府制訂各種優惠政策,扶持海水養殖業發展。至2008年,嵊泗貽貝養殖面積達2.6萬畝,養殖產量達6.3萬噸,貽貝加工產品遠銷歐美、加拿大、日本、韓國與南非等地市場,養殖產值達25120萬元,養殖專業戶達1115戶,養殖漁民年均收入2.27萬元,部分養殖戶年收入10多萬元,超過了捕撈漁民收入。漁民發展貽貝養殖的積極性空前高漲,20世紀五六十年代“海礁、浪崗挑擔”的帶魚汛漁場,現已變成一望無際廣褒豐饒的海上牧場。
隨著養殖業快速發展,改良和保護貽貝種苗,也成為一個迫待解決的問題。以往,嵊泗貽貝養殖主營靠從北方沿海引進紫貽貝苗,附加本地采集少量野生厚殼貽貝苗。實踐證明,厚殼貽貝養成品,個頭大出肉率高,營養豐富,味道鮮美,深受國內外消費者青睞。無論是鮮品銷售,還是顆粒速凍加工品,銷價均比紫貽貝高出3倍以上。但是由于海洋污染等原因,北方紫貽貝病害增多,不僅其自身產品漸失銷路,貝苗質量下降,產量萎縮;而本地野生厚殼貽貝苗又量少采集人多。在這種情況下,以本地野生厚殼貽貝為親貝,進行大規模工廠化人工育苗,也成為突破養殖發展瓶頸,促進貽貝產業化高效益發展的必由之路。
嵊泗縣委、縣政府對厚殼貽貝人工育苗予以高度重視,以縣長為組長的縣科技工作領導小組將此列入全縣科技攻關頭等大事,從組織、政策和財政上予以扶持關心。從2004年起啟動海洋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組建了嵊泗縣海洋科技開發服務中心。并聘請市局倪夢麟總工為縣科技顧問,選擇相關水產企業為實驗基地,從2004年以來,自始至終具體負責厚殼貽貝工廠化人工育苗。
科技與漁業部門共同努力,財政與經貿部門共同支持。2008年1月至6月,在歷年努力的基礎上,已由省農業技術推廣基金立項的嵊泗“厚殼貽貝人工育苗”技術推廣項目,取得了重大突破,培育出殼長范圍1毫米以上的厚殼貽貝稚貝近2億粒,至8月初查驗,自然海區放養保苗成功率達80%以上,年均個體增長了8倍。2009年春汛厚殼貽貝種苗育成率,則比上年提升了3.5倍多。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