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魯中晨報資訊:“花33元購買了一斤基圍蝦,本來覺得挺便宜,可沒想到少了2兩。”這下,張女士終于明白“買的不如賣的精”這句話的含義了。
17日,張女士在金晶大道一水產批發市場看到基圍蝦很新鮮,商販說是35元一斤。經過討價還價,最終以每斤33元成交。商販把蝦放在秤上稱好,又裝進了一只黑色塑料袋。回家后,張女士的同事用電子秤一稱,發現基圍蝦少了2兩。“其實,多數人都知道水產市場的秤不準,動輒十幾元的魚蝦差一兩就能賺1元錢,不像買青菜。可當時我特意看了看秤,的確顯示的是1斤呀,怎么就少了呢?”
18日上午,記者到張店城區的兩個大水產批發市場轉了轉。在一個專門賣黃花魚、鱸魚的攤位,一男子買了十幾條大黃花魚,稱完后用白色的保鮮盒裝好。記者也跟著買了兩條,而稱重時,小販在電子秤上摁了幾下。“單價是一樣的,為什么還要重新輸入單價?”記者問。小販笑了笑,他說剛才那人是一家酒店的老板,每天都來這里買魚,回去后是按條賣給客人,一般是36元一條。賣給這樣的人,可以在秤上做點手腳,反正對方也不在乎。“你這肯定是自己吃,不能少給你的。”
而在另一家水產市場,一家水產店的老板告訴記者,水產市場很少有不缺斤少兩的。“之所以這么做,就是因為競爭激烈,顧客就喜歡低價。比如都是按20元一斤進的貨,可有人就敢18元一斤賣,為啥,就是從秤上賺回來。”
記者了解到,消費者到水產品市場購物時,一般不會索要發票,同時也不可能都帶著秤去購物,所以一旦消費者離開柜臺后發現缺失,是誰的責任很難界定。因而,此類維權非常困難。雖然大型水產品市場內都設有公平秤,但是很少有人去復稱。在此提醒消費者,購買水產品后最好能去公平秤上再稱量一下,發現問題立即找攤主說明,并且還可以向工商部門舉報。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