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日報資訊:
受近海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漁業資源嚴重衰退影響,中山漁業生產收入逐年減少,漁民生產生活越趨拮據,漁村集體經濟也是入不敷出。記者近日從漁業部門獲悉,我市對這一情況高度重視,已部署并完成了相關調研工作,市委、市政府很快將出臺相關政策,以進一步解決漁民的生產生活問題,加快城鄉統籌發展步伐。
漁民比農民人均收入低四成
中山市漁業部門的一個抽查統計顯示:2008年中山市漁民人均收入約7000元左右,比中山市農民人均收入11957元低41.37%。
漁業部門稱,造成這一現實的原因很簡單——漁業資源嚴重衰退,捕撈收入連年下降。
近年來,中山市海域由于受珠江上游和陸源污染、圍海造田等影響,導致我市據粗略統計,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中山市已經圍墾約7萬畝,市域漁場面積減少了近30%;10千瓦漁船日生產量從上世紀80年代的60斤,銳減到目前的10斤左右,日生產能力下降約80%,直接影響了漁民的生產收入。
中山市專門從事海上捕撈,以出海捕魚為生的居民,全市合計有736戶、2661人,主要分布在南朗鎮橫門社區、坦洲鎮新合村大沖口漁業隊、神灣鎮神溪村漁業隊3個地方。
漁民轉產轉業難度大
增加非漁收入,是解決漁民窘況的最好選擇,多年來中山市一直在努力促進漁民轉產轉業,但成效不算理想。
漁民世代以海為生,從事捕撈及相關漁業生產,長期在海上作業的漁民棄船上岸從事其它產業在短時期內難度較大。特別是40歲以上的漁民,由于他們已經習慣了海上生活,上岸生活不習慣。部分漁民仍存有僥幸心理和 “內行生意不可丟、外行生意不可做”的守舊意識,對退出捕撈后的就業問題存在種種顧慮。
另外,漁民大多文化程度相對較低,技術素質也相對較差,除海上作業外,難以尋求和適應新產業、新工作。目前能夠適應漁民就業的項目較少,除海水養殖可利用少量淺海外,圍塘、灘涂多屬農、鹽民或企業經營,就業崗位有限,漁民要想跳出漁業,轉產轉業的空間比較狹窄。
統籌解決漁民困境
中山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梁培枝表示,解決漁民困難,應堅持發展集體經濟與解決就業相結合,堅持政府幫扶與自我發展相結合。進一步增強漁村自我發展能力,改善村集體對漁民的服務能力,政府要出臺政策,通過改善漁業生產環境、增加漁民就業渠道、增強漁民就業技能、鼓勵漁民轉產轉業等扶持措施,增加漁民收入。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