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海南日報資訊:今年休漁已經過去了一個多月,但三亞市場上海產品充足,價格雖略有上漲,但也都在市民、游客接受的范圍內。
海南日報記者通過調查發現,隨著近海養殖業發展、冷凍技術的進步以及漁貨貿易的繁榮,在休漁期三亞市民和外地游客依然可以像平常一樣吃到海鮮。
休漁期三亞有664艘張網作業的漁船全部卸網歸港停捕,但為了保證海產品供應,三亞允許部分從事流刺、鉤捕、籠捕作業的漁船出海作業。
據三亞市海洋與漁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雖然被允許出海作業的漁船產量不高,但每月產量也近萬噸,是非休漁期月產量的四分之一,因而不至于“斷魚腥”。
而隨著海水、淡水養殖業的迅猛發展,三亞市今年海水養殖面積達到850多公頃,其中海水網箱養殖規模有6000多只,人工養殖的大黃魚、白魚、鱸魚、海鰻、石斑魚等源源上市。
今年上半年全市海洋捕撈達到了3.5萬噸,加上島內沿海各地的魚貨源源不斷進入三亞,使三亞市水產品的儲藏量不斷增加。
今天早晨,記者在三亞南邊海海南漁村的一個漁貨冷藏廠看到,工人們正從冰庫里往外搬運冷藏魚,運送往市區超市。
冷藏廠負責人告訴記者,現在冷凍技術提高,平常漁民們沒賣完或價格不好時的存貨,都送到冷藏廠冷凍,到休漁期再出售,“味道不會變,價格還比以往高”。
為了保證漁貨市場的供應,三亞市已悄然出現了一支漁貨采購隊伍。他們長期在廣東的湛江、徐聞、電白等地和廣西的北海及島內沿海各地從事水產品交易,將當地的中、高檔漁貨源源不斷地運回三亞,大大豐富了三亞的水產品市場。
漁商陳先生告訴記者,前幾年他一直在三亞水產市場賣魚,可一到休漁期市場上就沒魚可賣了。于是陳先生開始在島內外找近海養殖戶,與他們簽訂買賣合同,一到休漁期準時上門拉貨。陳先生說,異地采購也是三亞不缺海鮮的主要因素之一。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