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品種美洲鱸的養殖技術簡介
發布時間:2009/7/6 16:04:54 來源:山東省漁技站 編輯:楊永權
我來說兩句(0)

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美洲鱸,學名Micropterus salmoides,俗名:大口黑鱸、黑鱸、美洲鱸、加洲鱸、美洲石斑等。
生態習性:
美洲鱸生存溫度范圍在2~34℃,生長適溫為12~30℃,屬廣溫性魚類,遍布美洲和川、湖泊,任何水域都能發現其蹤跡,可見其生命力甚強。由于系陸封型,因此能在淡水飼育成長。美洲鱸屬肉食性魚類,性兇猛,椋食性強,喜捕食小魚、昆蟲等。在適宜的環境,食欲極為旺盛,通長在水溫低,池水混濁或風浪過大時,會停止攝食。產卵期產卵期12月至5月雌魚繁殖年齡2年雄魚繁殖年齡2年抱卵數抱卵數6000~10000粒繁殖水質產卵水溫18~25℃ 2~4天孵化。
繁殖方法:
美洲鱸的產卵期因地因時而異,通常在水溫18~24℃之春夏季為主。目前美洲鱸的繁殖幾乎全是自然產卵,產卵后再把卵移到孵化池孵育。人工催熟、采卵甚少采用的原因乃由于該魚種的卵呈多次成熟、分批產卵所致。在產卵期間10~15天左右,便可將養殖一年半以上之雌雄魚種按3:2的比例放入產卵池。雌魚宜選腹部膨脹而柔軟、生殖孔稍充血者,雄魚則選取體型較大著為宜。產卵池池底以硬底為佳;水深維持在80公分以上,沿池壁邊緣放置盛有卵石之木箱當作產卵場,每個木箱的間隔約1.2~1.5公尺。
種苗培育:
剛孵化之幼魚平躺于池底,支付華后3~4天才會開始攝食。從第七天起可逐漸投喂豐年蝦無節幼蟲,此階段幼苗的攝食行為與消化能力均極快速。因此在早上天亮時便可開始投餌,通常2~3小時投1次,每次需投入足量的飼料,否則會發生殘食現象,造成弱肉強食的嚴重損失。培育10天后,體長已達0.9公分,此時可以開始投餌較小型的水蚤。到了12~13天,體長可達1.2公分左右,此時不論在孵化池或是移到魚苗培育池,均可投喂中型水蚤,于17~18天起可以投喂大型水蚤,待長至2公分左右,可用水蚤或絲蚯蚓馴餌,然后再改用人工配合飼料如下雜魚漿摻虹鱒魚飼料做成的粒狀餌,,每3~4小時喂1次。體長達5~6公分即可放養。
養成時間:
魚苗5~6公分養殖6個月即可達500公克。
養殖管理:
1、放養時體型務必一致,放養后2個月左右,應于天候良好的晨間進行分養工作。
2、避免水池過于混濁或肥沃,透明度以30~35公分為宜。
3、投餌量需適當,切忌過多或不足。
4、餌料中應定期添加適量的維生素與礦物質。
由于美洲鱸對蛋白質的需求較高,因此,可以投喂鰻粉、下雜魚等。投喂時間上下各一次,投餌量需視天候而定,一般水溫以20~25℃為宜。氣溫過高或低時,投餌量應酌減。
魚病防治:
1、鐘形蟲+白斑病。癥狀-感染之病魚會于上層水面回旋,嚴重者會摩擦池壁。治療-口服抗生素并以福爾馬林藥浴。
2、車輪蟲。癥狀-感染之病魚會于上層水面回旋。治療-換水改善水質,以福爾馬林藥浴。
3、指環蟲。癥狀-病魚之食欲明顯降低,嚴重者不攝餌。治療-換水改善水質,并以馬素展藥浴。
4、鏈球菌。癥狀-病魚食欲降低,池魚開始大量死亡。治療-清池,并對病魚實施口服抗生素。
5、愛德華氏病。癥狀-病魚食欲降低,池魚開始大量死亡。治療-池水以BKC消毒,所使用之水源必須充分曝氣后才能使用。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