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投餌率
一、投餌率和投餌量
正常的攝食狀態(tài)是指網箱內魚類的攝食量以某一種增加率遞增時,魚類處于良好的生長狀態(tài)。這種攝食量與魚類重量的百分比稱為投餌率。一般來說,同一種魚類的投餌率相當于其飽食率的70%~80%。網箱養(yǎng)魚每天要求按照投餌率進行投喂。投餌率乘網箱內魚群的總重量就是網箱的投餌量。一般投餌率和投餌量按日計算,即日投餌率和日投餌量。
網箱內魚群的總重量每天在增加,必須經常調整日投餌率,因此比較麻煩,生產上常用幾種簡便的方法進行估算,可供參考。
一是定期抽樣檢查網箱內魚群的增重量。一般間隔7~10天檢查一次,然后根據網箱內魚群的規(guī)格大小和總重量調整下階段飼養(yǎng)管理的投餌量。
二是根據以往生產實踐進行推算。如掌握某種魚類相同規(guī)格的各階段生長率和飼養(yǎng)過程中的存活率,即可推算出各飼養(yǎng)階段網箱內魚群的總重量,由此可以確定投餌率和投餌量。應用這種方法時,不必每隔7~10天捕撈一次檢查魚群的生長狀況,可避免影響魚類生長。
三是采用放養(yǎng)量、存活率、增重比和經驗餌料系數來估計全年的投餌量,然后按水溫高低逐月逐旬地分配投餌率和投餌量。
二、投餌率與體重
魚類的投餌率除種類的生物學特性不同而有差異外,主要與魚類的個體規(guī)格大小有關。通常在性成熟前,投餌率隨魚體增大而下降,這與幼魚階段魚類的生長和代謝旺盛有關。魚類投餌率隨著體重的增加而下降,這是一個普遍規(guī)律。同時投餌率與水溫有關,在適溫范圍內,隨著水溫升高而提高。日本對體重10~15克的幼日投餌率(以飼料魚投喂)定為體重的40%~60%,當魚生長到600~800克/尾時,日投餌率就下降到魚體重量的8%~10%。根據作者幾年來海水網箱養(yǎng)魚的實踐經驗,以投喂小雜魚為例,各種魚類的最適日投喂率大致為:魚苗階段(3~5厘米)為15%~25%,魚種階段(8~10厘米)為8%~15%,成魚階段5~8%。
三、投餌率和生長
各種海水魚類有一個最低投餌率,投餌量若低于此值時,魚類從外界取得的能量補償不了進行各種生理活動時的支出,那么體重就要減輕,達不到養(yǎng)殖的效果。魚類的生長和投餌率呈一定的線性關系,各種魚類及不同的生長階段對投餌的要求有一個最適的給食范圍。這個最適范圍隨體重的增加而下降,當投餌率超過一定的范圍時,魚類的生長與投餌率上升所呈現的曲線趨向平緩,這就表示有一部分飼料被浪費,即以較大的飼料消耗去換取較小的增產,而得不償失。
投餌方法
這是給食式海水網箱養(yǎng)魚的一項十分細致的管理工作。一般情況下,剛放入網箱1~2天的魚苗種往往沿著網箱的內壁成群結隊不停地游泳或跳躍,這說明魚群暫不適應網箱的新環(huán)境。因此,最好在放養(yǎng)2~3天后魚基本上適應了網箱環(huán)境。開始投喂飼料,并且要仔細地觀察攝食狀況。據作者幾年的觀察石斑魚需要5~7天左右才開始攝食。
1.投餌的基本原則
在海水網箱養(yǎng)殖中,投餌的一般規(guī)律為小潮水多投,大潮水少投;透明度大時多投,水混時少投;流急時少投或不投,流緩時多投;水溫適宜時多投,水溫太高或太低時少投或不投;一年中5~9月多投,1~5月(越冬期間)少投或不投;小規(guī)格魚類多投,大規(guī)格魚類少投;生長速度快的品種多投,生產速度慢的品種少投等。
2.餌料的大小
不論是新鮮餌料,還是配合飼料,必須根據魚類的攝食習性及魚種的規(guī)格大小,進行適當的加工處理。一般而言,小規(guī)格魚種的飼料顆粒小些,對于新鮮的魚應進行主頭、去內臟處理,然后切碎,特別是魚苗階段應注重投喂絞碎或粉狀飼料;中等規(guī)格魚種可切成適中的魚塊投;喂成魚則斬成數段或整條直接投喂。但應注意的是大個體魚種應盡量不用小型飼料投喂,以影響其適口性及食欲,并造成餌料浪費。
3.投餌次數及時間
每天投餌次數多少是影響投餌效果及防止餌料散失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總的日投餌量決定后,一般以量少次多為原則,這樣可達到盡量減少餌料因一次性投餌過多而發(fā)生餌料沉底或由網箱網目外溢的現象,而影響魚群的正常生長。在投喂面團狀或粉狀餌料對,更應注意這一點。但如果次數過多,會使日投飼量過于分散,引起魚群爭食,往往是強者飽食,弱者挨餓,魚群吃食不均,對生長極為不利。但投喂鮮料時,供應時間及次數往往難以保證,這應引起注意。對于海水網箱養(yǎng)魚管理而言,一般日投餌量可達1~6次。通常夏秋兩季水溫高,魚的攝食和新陳代謝旺盛;一天投喂次數多些,冬春兩季水溫低,一般投喂次數少些,甚至幾天一次,越冬期間一般不投,也可根據氣候情況,適當投喂。飼養(yǎng)魚苗時投喂次數多些,可達5~6次,且一天之中下午多于上午,養(yǎng)殖成魚時,可少些,一般為1~3次。但不是所有的魚類以投喂次數越多些越好。據Chua和Teny對石斑魚(E.tauvina)的不同投喂次數的試驗表明,每2天投喂一次(每次喂飽)的石斑魚獲得了最令人滿意的生長速度、較低的餌料系數和較高的成活率;詹寶華等也證實此種論點;作者曾在1990、1991年兩年連續(xù)進行了試驗,試驗結果表明,投餌次數對赤點石斑魚成活率無明顯影響,個體生長速度則二天一次明顯差于一天一次和一天二次組,而一天二次比一天一次餌料系數高些,且工作量增加,因此可以認為以一天一次為宜。
投餌時間由于海水網箱主要受潮水漲落的影響,因此為防止飼料的流失,一般應在平潮或潮流緩時投喂;對于潮流較緩或基本上不受潮流影響的海區(qū),可以實行定時投喂,一般為8時、10時、13 時、15時和17時等,具體視投餌次數而定。有的魚類,比如大黃魚需要在天黑時攝食,因此一般在天亮和天黑前后投喂。
4.投餌方法
在剛開始投餌時,投餌人員要有耐心,做到使魚群浮出水面來爭食。其方法就是讓魚適當地饑餓,在饑餓的情況下進行投餌訓練,使魚類在7~10天時間內能養(yǎng)成集群攝食的習慣。
初期投餌若進行比較順利,就可進入正常的飼料投喂階段。在魚群聚集良好的情況下,即使一下子投喂總量40%~50%的飼料,魚群也能很快地吃完,而不會有流失和沉底的情況,但是剩下的飼料則應慢慢投喂,當魚群不再上浮到水面來爭食時,則投飼量就應適當地減少,且投喂的間隔時間應適當地延長。
投喂時還可用音響等訓練魚群的攝食習慣,魚群形成條件反射后,一旦聽到音響即集群攝食。經過一段時間音響條件反射形成后,甚至可把網箱折除,放開的魚群每天仍根據音響定時回原位置攝食,比如日本養(yǎng)虹鱒、美國養(yǎng)鯧鲹都在海水中成功地試驗過。
若前一天還正常攝食的魚群,竟然對聲響、飼料不產生反應,投飼后魚群不聚集到水面爭食,就應趕快檢查網箱有無異常情況。若網箱損壞有可能部分魚群外逃,且驚擾整個網箱魚群正常活動,這就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正常攝食狀態(tài),若網箱無異常情況,就應檢查網箱外有無什么外界刺激。飼養(yǎng)期間只要水溫上升或者保持正常,而且溶氧量不低于3毫克/升時,魚類的攝食量一般都呈增長的趨勢。
投餌方式。目前主要有兩種:一是撒投,即一邊投料一邊攝食,食完了再投,多吃多投,少食少投;一般開始時量少且慢,待魚群集群后,增加速度和數量,到最后又逐漸減慢,到魚不再上浮來爭食,開始游散時停止投飼,為避免魚攝食時過于擁擠,投喂飼料的落水處不應集中一點,應呈線狀或散點狀。另一是搭餌料臺投喂,即把飼料直接投放在餌料臺上讓魚自由攝食,對浮性餌料可搭浮性餌料框,沉性飼料一般為飼料籃,但開始投喂時必須把魚訓練成能到餌料臺來攝食的習慣。前者如石斑魚、鱸魚、魚,后者如鯛科魚類、羅非魚等。
5.影響投餌效果的幾個問題
海水網箱養(yǎng)魚的投餌效果經常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因此在投餌過程中要注重克服各種不利因素,以提高投餌效果。
第一,在遇到風浪大、水流急、水質渾濁時應注意適當減少投餌量,如投喂浮性顆粒飼料則必須采用集飼裝置,以防飼料被風浪、急流沖走。
第二,當遇水溫急劇下降,陰天無風,溶氧量降低時,魚類代謝減弱,攝食不旺,投餌量應減少。
第三,在養(yǎng)殖后期,水溫下降,魚群常不浮出水面時,要特別注意投餌量不宜過多。
第四,拉網當天不要投餌,次日投餌量也應適當減少。
第五,要做到定量分次撒投,魚不浮出水面集群攝食時,寧可讓魚挨餓,也暫不投餌。
第六,起魚上市前,應停食2至3天,以免運輸途中因排泄物過多而污染水體,而影響運輸效果。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