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鱧[Channa asiatica(Linnaeus)],又稱七星魚、點星魚、張公魚、山斑魚等,隸屬于鱸形目、鱧亞目、鱧科、鱧屬。分布于我國長江以南地區,包括湖南、湖北、廣東、廣西、云南、貴州、四川、重慶、福建、江蘇、浙江、海南及臺灣等省、直轄市、自治區。由于月鱧具有重要的食用價值、藥用價值和經濟價值,已逐步將其從野生魚類轉變成為人工養殖的一個品種。目前,月鱧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生產規模,具有良好的開發前景,而月鱧的病害卻嚴重影響和制約著養殖規模和經濟效益。本文介紹了月鱧常見的疾病及其防治措施,以便為養殖戶提供一些參考。
一、細菌性疾病
1、腸炎病:病魚離群獨游,游動緩慢,魚體發黑,食欲減退,有時腹部膨大,肛門紅腫或紅爛,嚴重時常有淡黃色腹水。解剖可見腸壁局部充血、發炎,腸內黏液較多,全腸呈紅色。此病多發生在夏秋兩季。
防治:在飼料中添加大蒜素,每100千克魚體重每天用藥10克,連用6天。
2、潰爛病:發病早期,魚體表病灶部位充血,周圍鱗片松動并脫落,以后逐漸爛成血紅色不規則凹陷,嚴重者病灶可見骨骼。此病主要危害成魚,一年四季均有流行。
防治:每畝水面每米水深用2.7~3斤五倍子粉末全池潑灑。
3、昏頭病:病魚體黑,發病初期拒食,分散在水的上中層,繼而群集在水池的角落;嚴重時旋轉狂游,下成水底死亡,故稱為“昏頭病”。此病主要危害1.5~4厘米的魚苗魚種階段的月鱧。
防治:可用慶大霉素20萬單位/米3全池潑灑。
4、轉體病:病魚魚體一般為微黃,頭部背面常見皮下局部充血;嚴重者魚體較黑,身體翻動掙扎,下沉死亡,故稱之為“轉體病”。此病主要危害3~10厘米的月鱧,流行于5~7月。
防治:用噁喹酸0.1斤/畝.米,全池潑灑。
5、癤瘡病:常在背部一處或幾處形成隆起,隆起處皮膚充血發紅。用刀切開患處,可見肌肉呈渾濁狀。有的病魚鰭基充血。此病主要危害大規模魚種及成魚,一年四季均可發生。
防治:用復方新諾明藥餌,每100千克魚體重,每天用約4克(第1天用量加倍),連用6天。
二、寄生蟲引起的疾病
1、嗜子宮線蟲病:病魚離群漫游于水面,體色變深,甚至變黑,無光澤,體消瘦,肛門紅腫外突,肉眼可見血紅色蟲體尾部露出肛外1~3毫米,解剖可見腸道發炎。此病主要危害月鱧親魚、成魚及越冬魚種。
防治:內服晶體敵百蟲,每千克魚體重每天用藥0.1克,拌入飼料,每天投喂2次,連喂5天。
2、車輪蟲病:少量寄生時,沒有明顯癥狀;嚴重感染時,可引起寄生處粘液增多,魚苗、魚種游動緩慢、呼吸困難。鏡檢可見車輪蟲。
防治:每畝水面每米水深用0.9斤酸銅與硫酸亞鐵合劑(5:2),全池潑灑。
3、指環蟲病:少量寄生時沒有明顯癥狀,大量寄生時,可引起鰓絲腫脹,貧血,呈花鰓狀,鰓上大量粘液,病魚呼吸困難,游動緩慢而死。鏡檢可見指環蟲。
防治:用晶體敵百蟲,0.7斤/畝.米,全池潑灑。
4、小瓜蟲病:魚苗體黑,獨游,體瘦,拒食,皮膚黏液較多;嚴重時軀干、頭、鰭、鰓、口腔等處都布滿小白點。鏡檢可見小瓜蟲。
防治:目前尚無理想的治療方法(不是污染環境、致癌物質,就是藥價太貴)。
三、真菌性疾病
1、水霉病:疾病早期,肉眼看不出有什么異狀,當肉眼能看出時,菌絲不僅在傷口侵入,且已向外長出外菌絲,似灰白色棉毛狀,故俗“生毛”或白毛病。游動遲緩,食欲減退,最后瘦弱而死。此病多發生在秋末至春初之間。
防治:外用食鹽534斤/畝.米加小蘇打(碳酸氫鈉)534斤/畝.米,同時內服新諾明藥餌,用量為每100千克魚體重每天用新諾明4克,連用5天。
四、其它疾病
1、營養性病變:病魚肥滿,肝臟色淺,有黃色斑塊,腫大。膽囊腫大,易破;有的病魚眼睛略白色,似有白色薄膜;生長緩慢,體色發黑。
防治:補充微量元素,添加維生素,特別注意加入維生素C、維生素A、膽堿及硫酸銅、硫酸鎂等。
2、胰臟炎:病魚體表沒有明顯癥狀,解剖后可見胰臟發炎,胰臟的某一部分腫大,色變紫紅,呈多角形,點狀,并變硬變脆。主要危害在一兩以上的個體。
防治:發病初期,用聚烯吡酮碘拌飼料投喂,每千克魚每天用藥1.7~1.9克,連喂15天。
以上介紹了幾種常見的月鱧魚病及其防治,但在實際生產中必須采取綜合性的預防措施,才能達到全面防治月鱧魚病的目的。此外,月鱧是一種新開發的魚類,對各種藥物的藥理還不很熟悉,因此用藥應特別謹慎,并嚴格控制用藥量和注意施用方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病害防治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