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長江水產研究所、巴東縣水利局人員在放流中華鱘。
荊楚網消息:23日,一尾35公斤左右的大中華鱘和50尾0.5公斤左右的小中華鱘暢游在三峽庫區巴東神農溪水域,這是中科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巴東縣水利局合作,首次在長江三峽水域進行的中華鱘放養試驗。根據監測情況,該水域還將適時放流第二尾大中華鱘。
中華鱘成長和生存在大海,但歷史產卵場所在長江上游和金沙江。因為葛洲壩和三峽大壩的阻隔,中華鱘無法洄游繁殖。如果在長江上游放流中華鱘,使它停留在三峽水庫及其上游江段,并能夠攝食、生長、發育,則中華鱘有可能在庫區及上游江段形成陸封性種群,這將為中華鱘的物種保存開辟一條新途徑。為此,2005年,“三峽水庫中華鱘種群重建試驗性研究”課題獲科技部立項,由中科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實施。
放流的中華鱘體內殖有聲吶(超聲波)裝置,體外鑲有包含編號、電話號碼等信息的錨標,以便于科研人員跟蹤監測。據長江水產研究所科研人員介紹,6月15日,已在重慶放流5尾長2米左右、重40公斤左右的大中華鱘和200尾0.5公斤左右的小中華鱘。目前,已經建成宜賓至上海的監測網絡。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