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一、養殖場的選擇
雜色蛤成蛤的養殖場,應選擇風浪較為半靜,潮流暢通,地勢平坦,砂多泥少(含砂量為70%~90%)的中、低潮區;海水鹽度為14~32,最為理想的鹽度為16~26;流速為150~250厘米/秒。
二、整埕播苗
1.播苗季節 播苗季節,依苗種的個體規恪大小不同向有較大差異。白苗,一般在3~4月播苗;中苗大多在12月播苗,有的地方因天氣寒冷等原因,推遲到翌年春天播苗;大苗一般存產卵之前播苗。
2.整埕 整埕工作,主要是先在埕地靠近港道處和潮下帶的邊緣,在大片的灘涂用芒草圍堤,隔成數塊,圍攔網,以防蛤苗流失,便于管理。而后撿去埕向上的石塊、雜物,劇砂填好灃地,整半埕曲。若埕地較軟,則須丌挖排水溝,以防埕面積水。最后,在播苗之前一星期,用漂白粉15千克/畝或茶籽餅8干克/畝潑灑埕地,殺除放害牛物。
3.播苗方法 播苗方法一般采用濕播。濕播是在潮水未退出埕面時,用船把蛤苗運至插好標志的埕地上,在標志范圍內按量播撒均勻。播苗,應在平潮或潮流緩慢時進行,以免蛤曲流失。但人工播撒較不均勻,用播曲機播曲均勻。
4.播苗密度 播苗量要根據蛤苗個體的人小、湖區的高低和底質條件等因素來決定,見表1。蛤苗個體人的,成活率高,可少播;潮區低的,蛤苗攝食時問長,牛長快,同時敵害也較多,蛤苗受害率高,應適當多播;底質較硬的埕地,穩定性好,亦可多播。
苗種類別 |
規格 |
畝放苗量(千克) |
泥砂底質 |
砂質底 |
體長(毫米) |
體重(毫克/個) |
中潮區 |
低潮區 |
中潮區 |
低潮區 |
白苗 |
5~10 |
50~100 |
350 |
400 |
250 |
350 |
中苗 |
12.5 |
400 |
2000 |
2000 |
1000 |
1500 |
大苗 |
20 |
700 |
2500 |
3000 |
1500 |
2000 |
此外,還要根據海區餌料生物的多寡及流速的大小而酌情增減。
三、養成管理
1.移植 移植的主要目的是轉移養殖潮區,疏散養殖密度,促進生長。
(1)苗種增大,稀疏移植:小苗播種的潮區較高,經過6~7個月養殖后,個體顯著增大,攝食量增加,養殖密度相對太高;同時,蛤仔的體制逐漸增強,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因此,應移到較低潮區放養,并適當降低養殖密度,以加速蛤仔的生長。
(2)隨著不同季節移植,以提高蛤苗成活率:泥層保溫性好、冬天不易凍死蛤苗;砂埕埠水量大、溫度低,夏季不易曬死蛤苗。因此隨著季節的不同,可移植蛤苗到不同的場地,以捉高成活牢。可采用邊收獲、邊移植的方法進。
(3)加快產后親蛤恢復休質,移植促進生長:親貝住產卵排精后,因體質虛弱,對環境因子的適應性差,易造成死亡。所以,應在繁殖季節之前,把親貝移植到潮區低、餌料豐富、風平浪靜的場地養殖,以恢復休質,加快生長速度。
2.防止災、敵害 嚴重威脅蛤仔的自然災害,主要是洪水和臺風。在易受臺風襲擊的埕地,應爭取在:臺風季節來臨之前,收獲或移植到安全地帶;受洪水域脅的埕地,也應采取炎似的措施;對未來得及收成和移植向受害者,必須及時搶救,清除覆蓋埕面的泥砂,集攏散失的蛤仔,以減少損失。蛤仔的敵害生物及其防治措施如前所述。在養成期間應經常下埕除害,減少損失。
3.加強日常管理 蛤苗播放后,要經常到埕間巡管,檢查蛤苗足否流失、蚧仔的生長速度和成活率、敵害的危害情況等,以便及時補苗或采取相應措施。同時,要疏通水溝、填補埕面、修補堤壩等。特別是剛繁殖后的親蛤,體質虛弱,多數上浮在埕地表面,若被人為踩踏,死亡率更大。所以,在繁殖季節之后,更應加強管理或進行移植。
四、經濟效益分析
以啟東市籃海貝類有限公司雜色蛤灘涂養殖300畝為例:購買雜色蛤苗種24267.5千克,、平均規格3679粒/千克,苗種費49萬元,運輸費4萬元(包含冰塊、裝車費等),灘涂費按2年9萬元,管護費用18萬元,起捕費用40萬元,圍欄網2.5萬元,筏式運輸船8.5萬元。300畝產量為750噸,平均畝產2.5噸,按出產計0.5萬元/噸、375萬元?鄢度氤杀,利潤244萬元。投入產出比1:2.86。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