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近幾年養殖魚類出血病多發,特別是江蘇的鹽城、射陽、濱海、揚州、連云港、常州、泰州、無錫等地2008年由此病造成的損失驚人。筆者在給以上各地搞塘口技術服務中化驗發病池塘水質,發現其共同特點是:pH倩8.7~9.5,水溫28~33℃;氨氮在輕微病塘中含量為0.2~0.3毫克/升,在重病塘中為0.4~1.1毫克/升;亞硝酸鹽含量在輕微病塘為0.2~0.3毫克/升,在重病塘為O。4~1.3毫克/升。而不發病或輕微發病池塘的水溫、pH值大致相似,氨氮、亞硝酸鹽兩個指標都在0.05~0.3毫克/升。氨氮、亞硝酸鹽超標對魚體的危害已成為小爭的事實,治療出血病若以此為突破口都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導致氨氮、亞硝酸鹽指標超常的原因與養殖過程管理疏漏有很大的關系,主要表現在:
一、做不到徹底清塘以及品種搭配不合理,在養殖前期為該病多發埋下隱患
1、絕大多數發病的池塘都沒有進行清塘消毒。清塘消毒可以極大程度地消滅池塘中的致病菌、還原性物質,改善底質條件效果顯著。這一步驟是一個養殖周期的開始,改造池塘的效果最徹底、費用也最少。唯一的缺點是勞動強度較大,尤其是使用生石灰清塘。而勞動強度大,正是養殖戶不采取徹底清塘措施的主要原因。但一2池塘水質變壞或魚攝食量減少及生病時,養殖戶又急著采取改水、改底等措施,也就顧不得勞動強度大及高費用了。事實上,清塘消毒對底質的改良成本,遠遠低于后期改底所需成本,并且效果最好。一年之計在于春,農田種植要冬耕春耕,養魚也要做好清塘消毒工作,給新養殖周期創造一個良好的底質環境。
2.吃食魚和濾食性魚搭配不協調:重吃食魚輕濾食性魚。以上各地養殖吃食魚以鯽魚為主,一般放養1800~2800,尾/畝,但花白鰱卻很少有養殖戶投放。這就使池塘水相過早開始變得復雜,因為忽略了花白鰱的食性特點而在養殖中起的“壓水”作用。因投放比例不協調,在最初就丟掉了吃食魚和濾食性魚之間互惠互利的生物調水的方法。最好按照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推薦的80:20放養模式,即收獲的魚產品產量的80%是由經濟價值較高的主養魚組成,20%的產量由配養魚組成。養殖戶可以根據市場對花白鰱上市規格的需求,以及多年形成的養殖習慣,逐年加大花白鰱的放養比例,盡可能把魚的食性特點利用到最件。
二、調節水質手段運用不合理造成有害物質超標,是該病多發在養殖中期存在的主要問題
若在一個養殖過程開始時就做到了嚴格的清塘消毒、培育好新的水體生態系統、合理的放養模式,那日后管理過程的重點就是水質的調節。
一般在生產中出現問題主要足在以下四個方面:
1.做不到科學使用增氧機,水體溶氧得不到及時補充,使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向無毒硝酸鹽轉化過程中受阻,從而大量累積。絕大部分養殖戶只把增氧機當做“救命機”,平常很少或根本就小用,丟掉了一個調節水質的重要手段。
應該在黎明池塘溶氧最低時分及時開機供氧、中午陽光充分照射時候及時開機加大水體溶氧儲備,特別是來水不方便的池塘在以上兩個時段的開機尤為重要。力爭避免因為供氧不足造成氨氮、亞硝酸鹽積累而浮頭、泛塘,為節約電費而放棄使用增氧機,得不償失。
2.做不到合理加注新水、排放老水,氨氮、亞硝酸鹽得不到及時稀釋和排放。這分兩種情況:
(1)在外河水或地下水供給方便時:應做劍劇期性加注,每5~7天加注10~20厘米。及時擴大水體空間,稀釋水體中有害物質濃度。在2006年6月中旬,高郵卸甲一養殖戶20畝池塘,魚連續一星期攝食減少,筆者在上午進行鏡撿、解剖、化驗、并詢問其管理過程后,建議他加注水質較好的外河水,中午開增氧機,結合潑灑復合菌調節水質。下午吃食就開始有所好轉,幾天之后吃食轉為正常。有的養殖戶看到水色以及攝食正常,就長時間不加注
新水,待到吃食情況惡化時才采取加水、施藥、施肥等措施,壞水質持續時間長,直接影響了魚的生長。如果池塘水位已高,要排放結合,不要認為水位高就不用加新水。
(2)在外河水水質受到污染和供給不方便時:要積極殺蟲(看寄生情況)、消毒、施肥、潑灑微生態制劑以培育好的水相。如果長時間沒有新鮮水源補給,也小注意采取其他調節水質措施,很容易引起大的事故。
連云港灌云一只35畝主養鯉魚的池塘,因為外河水受到污染,長時間不能加注新水,也沒采用微生物制劑調節水質,養殖戶對水色變化也未足夠重視,致使存2008年6月29日一夜之間池魚全軍覆沒,損失慘重,后來只好改養魚種做補救。而那幾天周邊所有養殖戶魚塘連浮頭也未發生。事發后當地環保部門檢測水質,亞硝酸鹽和氨氮含量均超過l毫克/升,屬于水質嚴重敗壞、中毒性死
廣=。如果調節水質手段采用得當及時,則一定可以減少
損失。
3.做不到科學施肥。施肥是一種牛態的調水方法,培育有益藻類光合作用以增加水體溶氧。施肥一定要嚴格執行“量少次多”、最好是“上午施肥”的原則,不要為了節約工時而一次性大量施肥。還要做到看水施肥,水色黑綠色時,要先殺蟲殺藻,然后量少次多地使用氮磷肥。水色呈淡綠色要及時補施磷肥。2007年連云港一38畝池塘下午施尿素200千克、磷肥200千克,晚上大氣轉壞,次日死魚干余斤。雖說天氣轉化也是死魚的重要原因,但施肥數量較多也足死魚的重要原因之一,二者的協同作用使損失加重。
4.微生態制劑僅在發病后期調節水質時才用。時1于微生態制劑價格較高,僅有少數養殖戶存池塘發重病后需調節水質時才舍得使用。其實應充分認識到微生態制劑在維持水質方面的重要作用。要重視微生物制劑在實際生產中的兩個方面的作用:
(1)直接調節水質的作用:特別足換水困難的池塘應該經常潑灑微生態制劑。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存吃食較好的情況維持3~5天、魚體健康、水體也沒潑灑殺蟲和消毒藥物時,及時使用微生態制劑維持菌相以及藻相,以期良好水質時問延長,相應的魚體生長時間延長,相對的患病周期也得以延長。如果在一個養殖周期內,能夠采取調節水質的各種手段,使得發病次數減少一次,那么魚類良好的攝食狀態就會延長5~10天,甚全會更長,這樣得到的效益遠遠超過調節水質所用的花費。養殖戶也就沒必要計較增氧機所用電費、微生態制劑藥費了,而且還會改變“水質較好和吃食正常時沒必要花錢調節水質”這種錯誤的觀念。
(2)間接調節水質的作用:在飼料中添加投喂微生態制劑,可以增加魚體腸道內有益菌,控制有害菌,減少含氮廢物向水體的排放,間接減少有機物轉化時的耗氧以及中間轉化物質氨氮的形成,從而達到改善水質的目的。這一手段的缺點是靠人工拌合,勞動強度大。微生態制劑的自身特點決定了它不能存飼料加工過程中配料,但如果飼料加工有后噴涂工藝,則可以大幅減少勞動強度。養殖戶可以在每天投喂量最大的一次采取飼料人工拌合微生態制劑的方法,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以上四個方面,要綜合運用,不可偏廢。運用不合理,當魚體機能不足以抵抗不良環境時,攝食減少、體質變弱、寄生蟲寄生、細菌感染,出血病、敗血癥以及各種病就會相繼出現。如果恰逢陰雨天或低氣壓就會造成泛塘死魚,使我們一年的養殖效益降低或顆粒無收。綜合使用有效的調節水質手段,使好水相長時間地維持,魚有一個較好的生長生活環境,才是創造養殖效益的重要保證。
三、做不到對癥用藥,使出血病多發甚至病程延續,是在養殖后期存在的主要問題
引起出血病原因有多種,一定要分辨清楚是何種原因引起的魚病,做到對癥下藥避免不必要的用藥造成經濟負擔和損欠。
筆者在2008年7~8月期間,給興化的幾個短期內頻發繼發性出血病的池塘診治。經鏡檢、解剖、化驗、詢問管理過程后,覺得首次發病以及再次發病時采取的殺蟲治療方法沒有大的不妥,但第三次繼發后仍然采取同樣方法,就欠妥當,是沒有抓住致病根源造成了病程延長甚至不愈。根據養殖戶近期用藥情況,筆者建議:已經多次殺蟲消毒的池塘就不要再重復用藥,當天外用水體解毒藥物,結合內服消炎藥物和調理魚體機能藥物,次日使用改良水質的藥物,均取得了滿意的效果。主攻水質和體質使病程縮短并治愈,為養殖戶節省了殺蟲消毒的藥費。
病魚鏡檢有蟲并且數量較多成為致病主因時要及時殺蟲消毒。矩時間內一再復發,一再使用殺蟲消毒藥,對水質對魚體都是極大的傷害。因此要轉變思路從水質和體質方面找病因,然后對癥下藥。
四、養殖戶不注意提高自己的管理意識,也是出血病連年多發的重要原因
筆者2008年8月在射陽給一位有500畝水向的養殖戶進行技術服務。住周邊池塘出血病多發的情況下,他的池塘魚吃食比較正常,化驗其水質,氨氮、亞硝酸鹽含量在0.4~0。5毫克/升。詢問他管理過程后得知,近幾天他發現周邊出血病多發,就在飼料里添加了預防藥物,并前3天排放舊水、并加注新水20厘米,接著用復合菌調節水質。筆者也建議存換水后就應該盡量使用調水藥物。
這一事例讓筆者感受頗深。同樣的池塘管理,同樣的水質指標,但結局不一樣。我們撇開氨氮、亞硝酸鹽指標與發病的因果關系,以及前面提到的調節水質綜合措施采取得到位與否,最重要的一點是該養殖戶認識到了水質調節的重要性,這種認識在指導著他如何創造出個適宜魚體健康生長的環境,這樣就有了魚正常生長的好結果,魚自然也就少生病。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