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一、親魚“尾柄病”發病癥狀
病魚晝夜浮游水面,驅趕時游動遲緩,個別嚴重的,魚體失去平衡,頭朝下,尾鰭往水面上翹,食欲減退。拉網檢查魚體輕者分別在尾柄部、尾鰭基部和腹部發現局部鱗片脫落,具有病灶;重者魚體消瘦,整個尾柄部一側或兩側的肌肉腐爛,充血,可見外露的脊骨。
二、危害對象。主要危害草魚親魚,鰱魚、鳙魚親魚也有感染,程度比草魚低。
三、病因分析
經過對我縣魚種場飼養管理和水質、魚情諸方面的綜合調查分析,初步認為發病原因主要有如下三個方面:
一是預防工作差。主要是管理人員麻痹大意,親魚產卵后,既沒有對魚體消毒,也沒有對魚池進行消毒,造成病菌滋生蔓延。
二是飼養管理不善。投餌方面和餌料質量沒有按產后親魚的培育要求去做,只投喂有限的青料,而沒有投喂精料,其次,患病魚塘較淺,水質較差。
三是從已死的病魚雌雄比例看,雌魚死亡率高,占95%,雌魚之所以死亡率高,是因為雌魚產卵后,體質虛弱,抗病能力差,易感染病菌昕致。
四、防治方法
1、病魚轉塘。對患病魚塘進行全面徹底的藥物消毒,池塘干水后,畝用生石灰150kg全池潑灑。
2、親魚過塘時,將病魚尾柄在20ppm高錳酸鉀藥液中浸5分鐘,然后再放入池塘。
3、肌注磺胺嘧啶鈉,個體重5—10kg,每尾每次肌注磺胺嘧啶鈉5毫升,七天注射一次,連用3次。
4、加強飼養管理,定時、定量投喂餌料,適當投喂一些精料(如玉米、麥皮等)加強水質管理,加深水深(至2米以上),每月至少加注新水2次;定期消毒,每月用漂白粉lppm全池消毒一次。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