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點叉尾鮰又稱河鯰、美國鮰魚,于1984年引進我國。斑點叉尾鮰個體大、含水量肉率高、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經濟價值高,深受國、內外消費者歡迎,市場前景廣闊。
一、生活習性
1.棲息習性。斑點叉尾鮰尾溫水性底棲魚類,喜歡群居于陰暗的環境中。其適溫范圍0-38℃,適宜生長溫度為8-32℃。正常生長要求溶氧3mg/L以上,最適pH值6.5-8.5。
2.食性。斑點叉尾鮰尾雜食性魚類,喜歡在弱暗光條件下攝食。幼魚階段,在體長10cm以前以枝角類、橈足類、搖蚊幼蟲等浮游生物為主要食物;體長10cm以后主要攝食底棲生物、水生昆蟲、陸生昆蟲、大型浮游動物、水蚯蚓、甲殼動物、有機碎屑等個體較大的生物;成魚階段,主要攝食底棲動物、小雜魚、蝦類、藻類、水生植物及其種子、有機碎屑等,也喜食魚粉、餅類、玉米、糠麩等商品飼料。人工飼養可投喂顆粒飼料。
3.生長與繁殖。斑點叉尾鮰生長迅速,在人工養殖條件下,當年苗可育成體長14-20cm,體重30-100g的魚種;第2年通體長度可達到40-55cm,體重800-1500g,雄魚的生長速度快于雌魚。斑點叉尾鮰性成熟年齡為3-4齡,繁殖用親魚通常選擇4齡以上、體重1.5kg以上的成魚。長江流域,斑點叉尾鮰的產卵季節為每年5月下旬至7月中旬,最適產卵水溫為25-27℃,可在池塘自然繁殖。雌魚懷卵量為每千克體重7000粒,受精卵為膠狀扁平形卵塊,呈黃色,在水溫25.5-29℃時,受精卵孵化出膜需4.5-5天,魚苗出膜4天后開始攝食。
二、放養準備
1.池塘條件。養殖斑點叉尾鮰的池塘應選擇在水源充足,進排水方便的場所建造。進排水不便的池塘需配備增氧機。池塘要求底質以壤土為好,池底平坦,淤泥深20-30cm,水質清新、排灌方便,無污染,養殖水深1.5-2m。
2.清淤消毒。老池塘要先將池水放干,清除塘底過多的淤泥。每667平方米撒生石灰100kg進行消毒。消毒后曬塘15天。
3.肥塘。用60目篩絹網做成錐形網袋過濾進水,池水深60cm時,每667平方米施有機肥100kg,逐漸加水到深1.5m。若投放40g/尾以上的大規格魚種,亦可以不肥塘,曬塘后直接進水至1.5m深,池水pH值調至6.5-8.0即可投放魚種。
三、飼養管理
1.魚種放養。在3-4月,每667平方米水面投放規格為40-50g/尾斑點叉尾鮰魚種800尾,體長10cm鰱魚種150尾、15cm鳙魚種50尾,魚種下塘前用3%食鹽水消毒5-10分鐘。
2.投餌管理。人工飼養斑點叉尾鮰最好選用配合飼料,粗蛋白含量在25%-28%,也可直接投喂花生餅、豆餅等,每天9點和下午4點半各投喂1次。日飼量在放養初期為魚體重的3%-4%,個體達500g后可降為2%-3%,具體日投喂量應根據季節、水溫、天氣、魚的攝食情況靈活掌握。3-5月采用粒徑2mm的幼魚料,6-8月份采用粒徑3-4mm中魚料,9月以后采用粒徑5mm的成魚料。
投餌要堅持“四定”原則,即定位、定時、定質、定量。每次投喂,開始時量要少,間隔時間要長,投速慢;待魚集中搶食時投喂數量增多,間隔時間短,投喂快;在投喂后期,間隔時間再長些,即遵循“少-多-少”、“慢-快-慢”的投飼規則,至80%左右的魚不激烈搶食時停止投喂。
3.水質調節。①調節pH值。每半個月每667平方米水面用30-50kg的生石灰對水全池潑灑1次,以調節水體的pH值至微堿性,抑制水體中有害菌的生長。②適時控制水位。早春季節氣溫升高較快,池塘水位宜淺,控制在0.8-1m;夏、秋季高溫,水質易變化,病害多,水深控制在1.8m左右;冬季天氣寒冷,魚易凍傷,池塘水位應加至最高處。③加注新水。7-8月高溫季節可3-5天加水1次,視水體肥度、水色、水質,一般每次加水20-35cm深;其它季節可每15天加水1次,每次加水10cm左右,保持水體透明度25-30cm。④定時開增氧機,保持水體溶氧量在4mg/L以上。另外,還可使用EM和光合細菌等生物劑調節水質。
4.魚病防治。斑點叉尾鮰抗病力強,常見疾病為水霉病、爛鰓病和腸炎病。6-9月,可在每千克飼料中拌入5g大蒜汁和適量食鹽進行投喂,每月1次,每次連續6天每15天全池潑灑1mg/L的漂白粉溶液進行預防。
5.日常管理。堅持每天早、晚各巡塘1次、觀察魚類吃食和生長情況,及時撈出死魚和塘邊雜物,檢查進、排水攔網設施,并做好水溫、氣溫、生產投入品等記錄,每月抽樣檢測魚體長和增重情況。
6.起捕與上市。一般放養體長10-15cm的斑點叉尾鮰魚種,經飼養300天左右,規格可達到每尾重0.5-0.75kg的商品魚。起捕一般采用拉網和干塘方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技術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