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在所有大中型水庫的漁業生產實踐中,魚種的投放時間、地點、大小、種類及如何投放一直以米困繞著水庫漁業生產第一線的工作者。成為影響魚種成活率最終影響商品魚上市率乃至生產成本的重要因素。筆者綜合我國南方有關大中型水庫的魚種投放報告,結合本單位水庫的實際情況,進行了卓有成效的魚種投放工作。經過近十年的實踐與改進,魚種投放技術不斷提高,現總結如下:
1.進庫魚種種類、大小的確定
大中型水庫投放的魚類種群一般以四大家魚為主,四大家魚中又以鰱鳙魚為主,鰱鳙魚的投放比例一般是2:8或3:7,其它魚種可投放占總投放量的3%~5%或更少;魚種大小一般視庫中兇猛野雜魚的種類和數量來確定,一般2~3年的新庫可投放相對較小的魚種甚至夏花苗種,老庫一般要投放相對較大的魚種甚至可投放1~2齡以上的超大規格魚種,以獲得更好的成活率及投資效益。
2.進庫魚種數量、時間、地點的確定
投放水庫魚種的數量要結合每年商品魚的起捕規格及數量,以及商品魚的生長周期來確定。一般商品魚的起捕規格在1~1.5kg以上,而正常的生長周期為2~3年;投放時間一般選擇在冬季進行,以避開魚類的多發病季節且此時一般庫水位較淺,水庫風浪不太大有利魚類盡快適應水庫環境;地點的選擇:一是魚種來源地盡量選擇離水庫近,運輸方便的魚種場,二是魚種投庫地應盡量選擇有庫灣向陽避風庫坡較緩的地方投放。
3.魚種運輸過程中的技術要求
魚種運輸過種中車輛一定要配備足夠氧氣瓶以備路途不間斷地向裝魚箱體內增氧,以確保水中的溶氧量。還要時刻觀察配備足夠的人員在必要時進行人工增氧。此運輸過程現在一般南售魚種方全程負責直至魚種人庫為止。
4.魚種到庫時的技術準備工作
魚種到庫時,要迅速將魚種轉移到預先安置在水庫里的暫養箱進行暫養觀察。轉移魚種時盡量不要把運魚種車帶來的水帶入水庫,以免可能帶人病蟲害危害庫魚。
5.魚種下庫暫養,過數的技術要求
魚種在暫養箱適應半小時左右即可由庫方人員進行提箱檢查,把明顯的死傷魚撈棄,觀察魚種的活潑牲及判斷整體受傷程度,可能的話檢查是否有病蟲害魚類。一切檢查正常后即可對魚種進行過數及消毒工作。
水庫魚種過數,由于量大一般采用尼龍制的小撈海撈起魚種,在撈海離開水面水亦同時濾干時迅速稱重后,快速放人另一暫養箱。取任一次撈海的魚種重量來計算尾數或干脆直接用魚種重量作計價單位亦可。此計量方法只要操作得當,一般相當準確。
6.魚種消毒的技術要求
過數完后在暫養箱的魚種要進行魚體的浸泡消毒,以確保魚種入庫能健康順利地生長。魚種消毒有多種方式方法,水庫入庫魚種的消毒一般采用高錳酸鉀、漂白粉、食鹽等等之一種或多種進行消毒。由于暫養箱與外界水體相通,故消毒所用的藥物量一般可超過用盆體消毒的數倍,實踐證明一般在1.5~3倍為宜,視暫養時間而定。通常要求魚種在暫養消毒箱內過夜后第二天入庫。至少要求在暫養箱內過夜后第二天加重藥量浸泡消毒半小時以上才可讓魚種放入庫中。
7.魚種入庫及觀察
魚種在消毒箱內完成消毒工作后,可輕壓箱體一角入水中讓魚種自然地流人庫中。檢視箱體中的死傷魚種撈起稱重在總重量中扣除;
魚種入庫后,通常先在放流地周圍淺水處流動,逐漸向深水區活動,一般第三天可到達放流地的對岸淺水區。第二天起一周內可在庫岸下風處仔細檢查死傷魚種的數量情況,以判斷魚種投放的效果。
總之,水庫魚種的投放,只要在認真研究確定好魚種的數量、大小、時間及地點后切實抓好從運輸到下庫暫養消毒的幾個關鍵幾個技術要領工作,把水庫魚種的投庫成活率從不足30%提高到60%~70%是完全有可能的。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