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夏季是魚類生長的旺季,也是水質變化用劇烈的時期。尤其在高密度養殖情況下,魚塘中殘餌、污物、有害物質增多,使水質惡化,導致魚類體質下降、生長緩慢、發病甚至死亡。水質好壞與否,是養殖能否豐產豐收的關鍵。現結合生產實踐,將高產魚塘的水質調控技術總結如下:
1、加注新水:加注新水是水質調控最常用也是最經濟有效的方法之一,一般每7天~10天加注新水一次,每次15cm~20cm。如果水質條件惡化,要采取換水措施,換水時先排掉1/3老水,再加注新水。夏季魚塘應盡量保持最高水位。
2、攪動泥底:攪動泥底可促進池底有機物的分解和有害物質的放散,這對于受條件限制不能適時加水,池底沉積有機質較多和沒有清塘的魚池尤為重要。一般每lO天~15天攪動1次,每次攪動池塘面積的1/3。攪動應在晴天進行,陰雨、悶熱、氣壓低的天氣不宜攪動泥底。
3、開機增氧:增氧機有增氧、曝氣、攪水等作用,可促進水體對流和有害氣體發散。方法為晴天中午開,陰天清晨開,陰雨天半夜開,一般中午開機時間短,半夜開機時間長..
4、潑灑活性炭和沸石粉:活性炭和沸石粉有吸附作用,可以吸附氨氮等有害物質。一般每畝用活生炭2~3kg沸石粉15~20kg。
1、使用生石灰:生石灰具有凈化水質、調節水體的pH值、改善養殖環境和預防龜病等多重作用。一般每半月按,每畝1m水深用生石灰15~20kg化水后全池潑灑。
2、使用增氧劑:增氧劑不但能解決魚類浮頭問題,而且能與硫化氫等發生反應,減輕硫化氫等有害物質的危害。
3、使用消毒劑:消毒劑能較為徹底地殺滅水體中的病毒、細菌和某些寄生蟲,防治魚的赤皮、爛鰓、出血和腸炎病。常用的有漂白粉,二溴海因,溴氯海因等。一般每20天左臺使用一次,輪換使用。漂白粉用量為1 g/m³,二溴海岡、溴氯海因用量O.2~0.3/m³。使用時將藥物用水化開后全池潑灑,隔日再重復1次。
1、使用微生態制劑:微生態制劑是指光合細菌、芽胞桿菌、復合菌制劑等,具有促進有機物分解、降解有害物質、改善水質、預防病害等作用。生產上使用光合細菌的較多,其不但能有效增加溶解氧,清爽水質,而且能較好地預防細菌性魚病的發生,提高魚的攝食、消化能力和免疫功能。光合細菌用量5nll/m³,20天左臺使用一次。
2、移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可以吸收水體中多余的養份,控制魚塘藻類的生長,起到很好的凈水作用,又能為魚類提供躲避高溫的棲息場所。養殖戶可以根據魚塘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向養殖池移植一定數量的水生植物如水浮蓮、水仙等。
適度施肥可以使浮游生物處于良好的生長狀態,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和餌料生物,促進魚類生長。施肥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則,施肥數量和次數要根據池水透明度和水質變化情況靈活掌握。以鰱、鳙魚為主的池塘,透明度20~30cm為宜。以草魚、鯉魚為主的池塘,透明度25~35cm為宜。
夏季魚類攝食旺盛,要讓魚吃飽吃好。投喂量以魚在2小時內吃飽為宜,避免餌料過剩,造成浪費和污染水質。此外還要根據天氣、水質情況靈活投餌,天氣晴好,水質清新,魚類攝食旺盛時可適量多投,大雨、悶熱、氣樂低、水質差時應少投甚至不投。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