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浙江在線資訊:水產品加工后,大量的下腳料因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加工,往往導致腐爛發臭。如何有效處理下腳料,成了水產加工企業最頭痛的問題之一。
近日,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一項新技術,徹底解決了水產加工企業的頭痛難題。研究人員用納米濕式組織破碎、多酶復合水解和微生物深層發酵等現代生物技術,研制出具有促進南美白對蝦生長,提高其抗病力和免疫力的功能肽水產飼料添加劑產品及其產業化生產技術。
傳統工藝中,水產下腳料中有一部分已開始用于生產粗飼料,但是加工手段原始,顆粒粗,蛋白質等營養成分不能被水產動物充分吸收,原料利用率極低。而且,傳統的飼料添加劑中含有抗生素及人工合成的促生長素等化學物質,產生的藥物殘留還會對人體造成損害。
海洋二所從水產下腳料中制備的功能肽生物制品,經南美白對蝦養殖試驗證明:經過60天的飼養,發現蝦的增重率提高了40%,死亡率降低了36%,大大提高了蝦的抗病力和免疫力。
在下腳料的處理上,新技術生產過程中不添加任何有害環境的物質,原料利用率達到100%,無污染、無殘留、無公害,實現清潔生產,是一項資源高效利用、環境友好型的綠色環保生產工藝技術。
海洋二所產業處研究員朱碧英說,據他們調研的結果看,新技術應用前景十分看好。浙江是水產品生產出口大省,僅以杭州市為例,杭州市每年水產總產量可達10多萬噸,由此產生的下腳料可達數萬噸,有豐富的原料可供生產,規模化生產后產生的經濟效益更是十分可觀。
朱碧英說,如果按照年產5000噸規模計算,將使2.5萬噸水產下腳料得到再開發,產值達到1.4億元。每年可生產功能肽飼料17萬噸,養殖南美白對蝦17萬畝,按每畝增產20%計,可使南美白對蝦增加經濟收入3400萬元,平均每畝增加經濟效益200元。
另據記者了解,目前這項技術已在杭州市一家外向型大型水產公司――杭州天海水產食品有限公司建成生產線,不久將可以投產。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