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廣西日報資訊:種草養魚,現今在昭平縣已推廣到全縣12個鄉鎮,覆蓋率100%,種草養魚村占了全縣行政村的近七成。
目前,昭平縣種植黑麥草、象草、王草、類玉米等7個品種魚草共9880畝,配套養魚池塘5158畝,占全縣池塘的54%;配套網箱養魚1.2856萬平方米,占全縣網箱養魚的34.27%;年產值3868萬元,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1970人。
昭平縣森林覆蓋率達82%,江河溪流交織如網,山塘水庫星羅棋布,發展種草養魚業擁有優越的自然條件。
昭平縣委、縣政府每年在“三農”工作會議上都把種草養魚列入發展農業、支持農村經濟的主要項目來抓,并把任務層層落實分解到各鄉鎮。
1993年開始,昭平縣在昭平鎮馬圣村大例自然村選擇養殖戶,建立1.3畝流水池塘養殖和0.8畝黑麥草種植作為示范,并取得明顯成效。在示范戶帶動下,大例自然村現在有23戶21.6畝流水池塘和種草71畝,成為當地有名“種草高密度流水養魚示范樣板村”,每年種草畝產量高達15-25噸,高密度流水養魚畝均產量3520公斤,最高畝產達6300公斤,畝均純收入1.8萬元。2008年全村種草養魚總收入38.8萬元,僅種草養魚一項就使該村人均純收入970元,增收153元。
昭平鎮上岸村作為種草網箱養魚示范樣板,通過3年努力,上岸村的網箱養殖達到1280平方米,種草76畝。其中養殖戶黃潔玲利用荒山荒坡種植桂牧一號、王草,利用冬閑田種植黑麥草共5.3畝,每年可供魚草80-120噸,配套網箱256平方米,種草直接為其年新增草魚產量3000公斤,新增純收入1.8萬元。
昭平縣利用以上兩個示范樣板作為載體,積極組織水產科技人員下鄉進村,結合當地實際,落實任務、落實示范、以點帶面,有效促進種草養魚持續健康發展。每年秋收前后,縣水產畜牧局就把建立示范樣板的工作和任務落實到人,主要領導負責示范村的建立和指導,每個水產科技人員負責指導示范點4個以上。
由于宣傳到位,拉動了社會閑散資金投入,每年都新增100多戶近百萬元資金投入到種草養魚項目來;特別是今年以來,全縣有16名返鄉農民工投入21萬元參與種草養魚工作。
種草養魚特別是利用冬閑田種草,可以減少冬閑田大量閑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實現土地輪作、增值;推廣種草養魚技術,使池塘養魚畝均增產380公斤,并且養出來的魚品質好、味道鮮、售價高。
昭平縣計劃到2015年將種草面積發展到1.3萬畝,配套養魚面積達到1萬畝,把種草養魚生產推向新的臺階。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