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晚報資訊:
采鹽場的污油流進水庫,15噸白鰱變成煤油魚,養魚人委托本報征集專業機構鑒定損失
昨日,合川區尖山場趕集,附近大石鎮群英水庫的承包人吳叢清卻守著水庫里的15噸成年白鰱發愁:“上次趕集部分鄉親買了我的魚,帶回家煮熟后,發現魚有一股濃烈的煤油味,他們再不買我的魚了。”
魚怎么會有煤油味?吳認為水庫上游500米的采鹽場污油池是罪魁禍首。
水庫上游來了個鉆井隊
群英水庫位于大石鎮康碑村,周圍都是莊稼地和水田;一條寬不足兩米的小溪溝在附近村莊蜿蜒爬行,然后鉆入水庫,又獨自向下游流去。水庫周圍沒有工業企業,也沒有其他污染源,養魚的水質非常安全。
去年8月,一個采鹽鉆井隊來到水庫上游500米處的水田上開始打井鉆鹽。吳叢清說,“鉆井隊開鉆第一天到水庫來取水,我就當著鎮里工作人員的面,當場警告鉆井隊一定不要把鉆井的污油排進溪溝,否則污染了水庫他們要負全責。鉆井隊承諾沒問題。”
鉆井隊在鉆探的同時,在旁邊征用了一個1000多平方米的水田,修建了一個污油池,池深1米多,周圍還修建了一圈高1米的紅磚圍墻。在污油池蓄油到一定程度后,鉆井隊還調來車輛將部分污油抽起運走。
今年3月,鉆井隊鉆探任務完成,除留下幾名工人看守設備外,其他人撤離。
大暴雨將污油沖進水庫
8月中下旬,當地突然天降一場大暴雨。吳叢清說:“大暴雨讓污油池的水位急劇上升,超過圍墻,大量油污進入小溪溝,最后全部匯入群英水庫。”
吳叢清找到采鹽場,工作人員認為油污只是從水面上漂過,停留時間不長,應該沒什么影響。
一天后,吳和妻子從水庫里捕了10多公斤魚到附近集鎮上趕場。兩天后,買魚的鄉親們全部找上門來興師問罪,說魚煮熟了有一股煤油味。吳叢清感到情況嚴重:魚肯定是被油污染了。
為了驗證真假,吳叢清從水庫里捕了一條魚上來煮熟,果然有一股煤油味道,“污油已經滲透進了魚的身體里。”吳說,自己年初時投放了1萬多條白鰱,現在每條在1.5公斤以上,市場價值超過15萬元,“魚被污染了,不能再在市場上銷售,我只能找采鹽場索賠。”
記者昨日現場看到,污油池旁邊的兩塊農田依然還有大片油亮的油污痕跡,而經過暴雨洗禮的污油池已經非常清亮。
征集專業機構鑒定損失
昨日,記者陪同吳叢清來到合川區鹽化工業公司礦山事業部。工作人員介紹,對于采鹽場污油導致的污染,公司目前正在鎮政府主持下與水庫承包人協商,“只要證明是我們的責任,我們會依法進行賠償。”
大石鎮分管農業的副鎮長段天明介紹,對吳叢清水庫被污染事件,鎮政府非常重視,接連幾天都在組織雙方協商。目前,雙方都比較認可的解決方案,是由吳叢清先聘一家專業機構對水庫里被污染的魚進行檢驗鑒定,以確認污染是否已經導致水庫里的所有魚不能食用,但至今沒有找到一家愿意進行鑒定的專業機構。
如果找不到專業鑒定機構進行定性,這個損失的計算和賠償就無法進行。這不但讓吳叢清痛苦,也讓大石鎮政府頭疼。為此,吳叢清委托本報向社會征集對魚類污染有專業鑒定資質的鑒定公司,希望還事實一個真相。有類似資質的公司請與新聞熱線966988聯系。
煤油魚吃不得
昨日,記者請教了魚類養殖專家。
專家介紹,有煤油味的魚是受到了酚污染——一些冶金、煤氣、石油、化工等企業排出的廢水中就含有酚。
現在,一些工業廢水直接排入江湖,殘留地表的廢油也隨雨水流入湖泊,在水面上形成油膜。鰱魚和胖頭魚均以水面的浮游生物為食,容易將水面上的油一并吸進嘴中。受酚污染的魚對人體有毒害,攝入的酚超過一定量,可使人中毒。
如何識別被污染的魚呢?
一、看魚形:污染較重的魚,頭大尾小,脊椎、尾脊彎曲僵硬或頭特大而身瘦、尾長又尖。這種魚含有鉻、鉛等有毒有害重金屬。
二、觀全身:魚鱗部分脫落,魚皮發黃尾部灰青,有的肌肉呈綠色,有的魚肚膨脹。這是鉻污染或魚塘大量使用碳酸銨化肥所致。
三、辨魚鰓:如果魚鰓不光滑、形狀較粗糙,呈紅色或灰色,這種魚大都是被污染的。
四、瞧魚眼:有的魚眼睛渾濁失去正常光澤,有的眼球甚至明顯向外突起,這也是被污染的魚。
五、聞魚味:被不同毒物污染的魚有不同的氣味。煤油味是被酚類污染;大蒜味是被三硝基甲苯污染;杏仁苦味是被硝基苯污染;氨水味、農藥味是被氨鹽類、農藥污染。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