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南方農村報訊: 業內估計廣東產量去年突破百萬噸大關

在廣州花都養了10多年羅非魚的梁誼標這兩年對魚飼料的選擇有了極大轉變:2007年以前,雖然不斷有飼料廠家前來推銷膨化料,但對于自己從沒用過而且價格較貴的東西,他始終不敢嘗試;2007年,他開始少量使用膨化料喂魚;今年,他所使用的魚料已經全部換成了膨化料。
近幾年來,膨化料已經被越來越多的養殖戶所接受。業內估計,膨化料從在廣東市場上出現至今僅10來年時間,但去年產銷量已經達到100萬噸,而且還有很大市場空間。
價格更貴但效益更高
“用浮水料(膨化料)養的魚病少,而且生長速度感覺比沉水料(普通顆粒飼料)快。”近日,梁誼標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起為什么要轉用膨化料時,他站在養殖戶的角度,簡單總結了膨化料的優勢。他甚至認為,今年各地羅非魚鏈球菌病流行,而自己的魚卻安然無事,除了水源好之外,膨化料也有一定功勞,“用膨化料浪費少,對池水的污染也小,降低了病害發生的幾率”。
“附近的養殖戶絕大部分都已經改用膨化料了。”梁誼標介紹說,主要還是膨化料有更明顯的養殖效果。以他現在使用的廣東某品牌膨化料為例,目前的價格為80多元/包(40斤),飼料系數約1.5;而沉水料價格為120元/包(80斤),飼料系數約1.8。從這方面看,膨化料養羅非魚,每斤魚的飼料成本會比沉水料的高出0.3元/斤左右。
如果只看這個數據,膨化料則完全沒有優勢。梁誼標解釋說,用膨化料養的魚,生長速度要快很多,“甚至能提前1個月達到同樣的上市規格”。梁誼標在今年5月份放吉富苗,現在平均規格達1.3斤左右。“往年用沉水料養時,同樣的時間,規格應該要小二三兩。”梁說。
梁誼標對膨化料的認識轉變代表了相當一部分養殖戶的觀念。正是受到了越來越多養殖戶的青睞,膨化料市場近幾年來呈現大踏步前進的態勢。
產量是五年前的四倍
業內普遍認為,1998年開始在市場上出現的“錦峰”膨化料,是廣東最早的。也就是說,膨化料在廣東開始出現至今也只有10來年時間,但真正獲得長足發展的是2004年后,并成為國內最大的膨化料產銷市場。有業內人士估計,2004年,廣東飼料企業的膨化料產能不足25萬噸,到2005年就翻倍,達到50萬噸,2006年實際產量約40萬噸,2007年產能再次大幅增長,全省膨化料生產線超過50條,產能達70萬噸。2007年的市場甚至出現膨化料供不應求的局面(《養殖寶典》2007年10月期曾報道)。
“估計去年廣東的膨化料生產線已經增加到100來條,實際產銷量約100萬噸。”廣州市海維飼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翹宇對記者表示。他分析,去年常規淡水養殖品種價格較高,是促使膨化料銷量大增的主要因素。但這樣的產量亦表示,不少生產線都未達到滿負荷。以平均每條線時產4噸計,每天生產20小時,每月生產25天,那么每條線的年產能就超過2萬噸。
“今年由于羅非魚和草魚這兩大養殖品種價格低迷,養殖戶減少了膨化料的使用量,雖然生魚等部分小品種的膨化料用量有所上升,但增長量有限,因此,估計今年的膨化料市場將出現萎縮,銷量可能下跌約兩成。”李翹宇補充說。
記者試圖向官方求證業內人士對膨化料產量的估計,但官方有關人士稱對水產飼料產量的統計并無細分,因此沒有水產膨化料的統計數據。但即使是業內估計值,也能反映出膨化料近幾年在廣東市場的變化。
膨化料市場的擴大在飼料企業的銷量上也有所反映。順德旺海飼料實業有限公司是業內較早做膨化料的企業之一,公司阮經理向記者介紹,旺海長期以來比較看好膨化料的前景,也更關注膨化料市場,經過幾年的發展,目前該公司的膨化料銷量甚至已經超過了普通顆粒料。
顆粒料將被逐漸取代
據了解,目前膨化料的應用已經涵蓋了絕大多數水產養殖品種,包括普通淡水魚、特種淡水魚、海水魚、蝦蟹,甚至是兩棲爬行類。膨化料也根據魚的生活習性和攝食習性,被加工成了膨化浮性料和膨化沉性料兩種。廣東常見的海水魚、海鱸、加州鱸、生魚、草魚、羅非魚、蛙等品種的膨化料,都為膨化浮性料;而底棲、口下位或攝食緩慢的石斑魚、鲆魚、藍子魚等品種的飼料則為膨化沉性料,甚至有企業嘗試膨化沉性蝦料的應用。
目前市場上膨化料銷量較大的企業或品牌有:海維、錦峰、星星、恒興、粵海、旺海等。近幾年來的高蛋白飼料市場,如海鱸、蛙、生魚等,原來的冰鮮餌料都已經基本被膨化料所取代;而在淡水魚料方面,草魚、羅非魚及叉尾鮰飼料市場也由以前單一的顆粒飼料向膨化料與普通顆粒飼料并存轉變,且轉變速度還在加快。“目前廣東市場上,膨化料與傳統顆粒料所占市場比例大致是這樣的:草魚為20:80;羅非魚為60:40;叉尾鮰為80:20,但以后膨化料所占比例會越來越大。”李翹宇向記者介紹,以前塘虱料也以傳統顆粒料為主,但現在已經完全被膨化料取代了。
有多年膨化料銷售經驗的阮經理則對膨化料目前的市場比例持保守意見。他表示,廣東市場是膨化料推廣最好的,但羅非魚膨化料的市場份額估計不超過30%,海南則更差,95%以上都使用硬顆粒飼料。
膨化料的推廣應用,勢必讓普通顆粒飼料走向邊緣化。多位接受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均認為,以后膨化料將逐漸取代普通顆粒飼料。美國的飼料業發展軌跡已經預演了這一幕。據了解,上世紀80年代開始,膨化料生產技術已成為國外發展速度最快的飼料加工新技術。目前,國外水產膨化飼料的生產規模越來越大,并正在逐步取代硬顆粒飼料的生產。
盡管增長速度很快,但膨化料的市場空間仍然很大。廣州海因特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江謝武去年在一次行業會上曾分析,總體上,我國主要肉食性魚類的人工配合飼料普及率還不到10%,還是以冰鮮餌料為主。另外,草魚作為我國規模最大的一條養殖魚,膨化料的使用率還不高。這些都為膨化料的市場發展留下巨大空間。
但膨化料的推廣也受一些因素的制約,如魚價、養殖戶的傳統養殖方法等。有業內人士向記者介紹,前幾年膨化料產量不大,膨化料的加工成本比普通顆粒料每噸高出300元左右,因此飼料價格也較高,當魚價低的時候,養殖戶多用不起價格高的膨化料。但值得關注的是,隨著膨化料的規模化生產,加工成本也逐漸下降,與普通顆粒料的差距正在縮小。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