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池水是魚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池塘水質的好壞,是決定池魚能否健康生長和獲得高產的重要因素之一。對于高密度精養魚塘,如果水質管理不善,長期不加水、不換水,也不采取水質調節措施,就容易導致池水水質老化,使池水缺氧,有害物質含量升高,造成池魚泛塘和暴發魚病,輕則抑制池魚的生長,重則引起魚類死亡。做好池塘水質調控的工作,是加快魚類生長,減少病害發生,提高餌料利用率,取得穩產、高產的關鍵。
一、管好水源
水源是魚類賴以生存的根本,它決定著水質條件和養殖成敗,水源選好管好就決定了水質的基本條件。要做好水質調控,首先要了解水體的水質參數,它包括pH值、溶解氧、氨氮毒性、總氮、亞硝基氮及鹽度等。淡水養殖水體最適宜的pH值為7.5~8.5,當pH值下降到7以下,則應采用生石灰來提高pH值,如發現pH值超過9以上時則及時加注淡水進行調節。溶解氧必須控制在5mg/L以上,水體溶氧豐富,微生物可將一些有毒代謝產物如氨氮、硫化氫、甲烷等轉化為無毒或微毒的硝酸根離子、硫酸根離子和二氧化碳等。水體輕度缺氧雖不至魚蝦死亡,卻能使其出現煩躁、呼吸加快等癥狀,導致生長速度放慢;嚴重缺氧則可致其死亡。水體中的氨氮主要來源于飼料、肥料及水生動物的排泄物等,這就要求在養殖初期注意清理水體,搞好餌料、肥料的投放;養殖中后期可使用適量的沸石粉改善底質,吸附氨氮,降解有機物。水體中的亞硝酸鹽應控制在0.1mg/L以下,CO:不超過20~25mg/L,硫化氫不超過0.2mg/L,浮游植物量在20~lOOmg/L。對于水源還要求水源穩定、充足、清潔、衛生,水溫適宜,水質良好,無任何污染,符合國家漁業水質標準,同時要求注排水方便,且單注單排,在注、排水口處要建好攔魚網具,既避免敵害生物及野雜魚入池,又可防止逃魚。水源進入養殖池前要在蓄水池中過濾和消毒,以殺滅病原體和敵害生物,一般可按每立方米水體用25~309生石灰或19漂白粉(含有效氯25%以上)全池潑灑,需殺滅蟲害時,還可用0.59敵百蟲(90%的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
二、生物調控
利用生物的方法,可以調整魚塘養殖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從而達到改良水質的目的。一方面,可以合理移植水生植物調控水質。水生植物作為水體初級生產力,可以控制魚塘藻類等生長,起到很好的凈水作用。各養殖者可根據魚塘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在水體中合理引進移植輪葉黑藻、魚腥草、水葫蘆、浮萍等水生植物,調節水體水質。但注意不可盲目引進,以免造成二次污染。另一方面,可以適當移植水生動物調控水質。水生動物是水體中的“消費者”,適當移植可促進水體生態系統平衡,達到調節水質的作用。如套養鯉魚、鯽魚可充分利用水體中殘余的有機物,大大減少水體底部有機物的腐化分解,減少污染發生的幾率;套養青魚可以抑制水體中的螺螄等生物對水體各營養物質和氧氣的消耗;套養鰱魚可以充分利用水體中的浮游生物等天然餌料資源,控制水體肥度,從而達到調節水質的作用;套養鳙魚可以抑制水體中的輪蟲;套養草、鳊、魴魚可以保證水體溶氧充足,凈化養殖環境;套養黃顙魚可以抑制水體中的錨頭鳋,減輕水體污染;套養鱖魚、烏鱧、鱸魚等可以有效控制水體中野雜魚蝦的生長繁殖,減少與主養魚爭食爭氧的競爭壓力。同時,可以采用微生態制劑科學調控水質。微生態制劑就是利用假單胞桿菌、枯草芽孢桿菌、硝化細菌等治理水質污染,降解魚類排泄物、殘存餌料、魚蝦尸體、化學藥物產生的有害物質濃度,促進水質良性循環。
三、合理施肥
肥料多寡既影響著魚蝦生長,又影響著水質的變化。在養殖時,也可以通過適度培肥,使浮游生物處于良好的生長狀態,增加水體中的溶解氧和營養物質,從而培育出良好的水質,輔助魚蝦生長。一般5~6月份以施有機肥為主,每7~10天一次;7~9月份以施化肥以主,每4~6天施肥一次。對于養殖鰱、鳙等為主的池塘,應根據池水水質情況及天氣情況施肥,一般要求水質透明度在25era左右,水色應以茶褐色為佳。同時應注意一次施肥量不宜過多,注重少施勤施。人畜糞等有機肥,每次每畝可施100~150kg;化肥每次每畝用尿素lkg或硫銨1.5kg,加過磷酸鈣1~1.5kg。
四、定期注水
高產精養池塘的水質要求“肥、活、嫩、爽”。水源充足的池塘,可依據透明度的高低來確定是否加水或換水。一般精養魚池的池水透明度應保持在30—40cm之間。池水水色過濃,透明度低于20cm,可排出部分老水,加注部分新水。在高密度養殖情況下,魚塘中殘餌、污物較多,厭氧發酵產生氨氮、硫化氫等有害物質,使水體惡化,尤其是夏天高溫季節,水質變化更快,定期注水是調節水質最常用的也是最經濟適用的方法之一。在池水惡化比較嚴重時,宜采用換水措施,保持良好的水質條件。以養鰱、鳙魚為主的池塘,水色應保持草綠色或茶褐色,透明度為20~30cm;以養草、鯉魚為主的池塘,水色較鰱、鳙魚池塘水色淡些,每7—10天左右應灌新水一次,每次宜提高水位15—20cm,在夏季池塘應盡量保持最高水位。每次的換水量應為原池水的1/3左右,不能大排大灌,使池水的理化因子劇變,換水時池水與水源的水溫差不能超過正負2℃,否則會使池魚產生應激反應,引發疾病。
五、適時增氧
精養魚池在養殖的中后期,由于池水有機質含量較高,池底有機物的耗氧量增加,缺氧是十分常見的現象。適時開啟增氧設備,不僅能增加水體中的溶氧量,打破水體分層,補償氧債,減少魚池中溶氧的晝夜變化和晴天上午水層分布的差異,增加和平衡整個水體中的溶氧量,穩定池水的酸堿度,而且還能有效排出水體中的氨、氮、甲烷等有害氣體,并促使池水中的有機物在好氧細菌的作用下分解成無機物,被浮游植物吸收利用,抑制厭氧細菌的繁殖,降低厭氧細菌的危害。一般5畝左右的魚池須配備一臺3.0kW的增氧機,一般晴天中午、陰天次日凌晨開機,陰雨連綿季節在半夜開機,而傍晚及陰雨天白天不開機。
六、攪動底泥
在高溫季節,池塘底部的有機質在細菌作用下進行氧化分解,消耗大量氧氣,造成池水底層缺氧,促使厭氧細菌大量繁殖,使池水中的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甲烷等有害物質的含量增加。定期翻動底泥,可促進池底有機質分解,釋放出吸附的有害氣體,減少細菌厭氧呼吸所產生的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的含量。一般每間隔一周左右,在晴天中午翻動底泥,每次翻動池底1/3左右即可。需要注意的是,老池塘在翻動底泥后,會引起原生動物和輪蟲暴發,導致水質突變,造成死魚,可按每立方米水體用1g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進行殺滅。
七、藥物調節
在魚塘中定期使用生石灰等藥物,可起到凈化水質、調節水體的pH值、改善養殖環境和預防魚病等重要作用。使用生石灰調節水質時,一般每半月按每畝用生石灰15~20kg化水全池潑灑一次。池水因水質過濃,藍藻繁殖過于旺盛,形成水華,致使池水酸堿度偏高,可按每立方米水體用0.79硫酸銅全池潑灑,控制藍藻的過度繁殖。精養池塘在養殖的中后期,會出現原生動物突然大量繁殖,造成浮游植物數量銳減,酸堿度降低,溶氧下降而使池水變成灰白水或紅水,若在施救不及時有可能造成全池魚死亡,此時可按每立方米水體用O.7~1.0g晶體敵百蟲進行全池潑灑,殺滅池中的原生動物。如果池中有機懸浮物過多,可按每立方米水體使用20~25kg沸石粉全池潑灑,降低有機物耗氧量和增加水體的透明度。在魚類發生浮頭時,亦可選用增氧劑等相關藥物予以增氧。
八、強化管理
魚池時常因水質過肥、天氣悶熱而缺氧浮頭,極易造成死魚現象。要加強預防,一般每天巡塘三次以上,重點時期在黎明、中午、黃昏,嚴格檢查吃食情況和有無浮頭之兆。要及時勤除池塘及飼料臺殘餌、污物,清除池周雜草。發現浮頭預兆,應停止施肥并控制投餌量,并立即采取增氧措施。發現池中有死魚蝦,應及時撈出,檢查死因,對癥治療,同時對病死魚蝦要作遠離深埋處理,以免敗壞水質、誘發魚病或使魚病蔓延。在養殖中還要注意輪捕輪放,隨著魚蝦的快速生長,池塘載魚量大幅上升,水質惡化的概率越來越大,此時注意搞好輪捕輪放,釋放水體空間,控制好水體的載魚量,達到調控水質、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