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針對梅雨天氣的多變性及水質的多變性,根據近幾年我們的養殖經驗,欲使金魚安全度過梅雨季節,提高成活率,須注意以下幾個重要環節。
一、調整飼養密度
梅雨季節,魚池水質變化較大,氣候的悶熱和光照的短缺直接影響到水體的溶氧量。這時金魚的放養密度不宜過高,原則上應少于春季,特別是老年魚、名貴品種、產卵后的親魚以及剛孵出不久的稚魚,并對池水充氧,特別是在夜里防止金魚窒息。對密集的成魚應及時分池換水;對密集的魚苗,應及時篩選,淘汰劣品,放寬優質苗的放養密度。
二、合理換水或注水
露天池由于頻繁降雨,改變了原有水色濃度,減少了有益藻類的分布,再加上光照不足,光合作用減弱,水中有機物分解產生的有害氣體不能被水生植物吸收而溶于水中,使水質變壞。一旦發現池水渾濁,水色暗黑應及時更換。在實際飼養中,要使金魚安全度過黃梅天,最好選用澄清水、綠水相結合的水質飼養,每日或隔日抽出一部分老水,再加入等量的新清水。換水、注水的水溫力求平衡,一般溫差限于0.5~1℃。一般在換水后在池中放人少量食用鹽,預防金魚皮膚充血和膚霉病的發生。
三、嚴格掌握投餌量
梅雨季節投餌量的掌握是全年中難度較大的一個季節。此時金魚(除幼魚外)食欲不旺,宜選用活水蚤,少喂多餐,以10~20分鐘食完為宜,或者按春、秋季1/3~1/2量投放,對重點培育的大魚可適度掌握。對幼魚的投餌,可較成年魚適當多些,一般在晴朗的天氣,同時用新水刺激以增強食欲,陰雨悶熱天氣應減少投餌量,待梅雨季節過后再進行催飼性飼養。
四、搞好清潔工作
每天日落后的清潔工作是確保夜間安全的一項重要措施,除清除池內余餌、雜質及藻尸外,對污染的水質還需認真觀察;如天氣預報有雷陣雨,則清潔工作應搶在暴雨前完成。如不及時清除浮于水面的垃圾、生長旺盛的藻類、糞便等,極易被暴雨一起打入水底,再加上暴雨降低了池水的上層水溫,抑制了池底熱氣的散發,使池水極易缺氧而引起窒息,引起悶池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五、加強觀察
梅雨季節的觀察尤為重要,不但要加強夜間的觀察,防止魚體窒息,還要加強白天金魚體表、活動、覓食、水色的觀察,才能及時地了解魚體的健康狀況,從而及時的采取措施。對于幼魚要細心觀察體表,是否患有白點病或附著白衣,這些都是患病的前兆和病態的表現,應加強防范,及時用藥。
六、防止燙尾
梅雨季節有時會出現悶熱的晴天,水溫高于25℃和較強的陽光照射,加上餌料的不足,人為的驚動和綠水的強烈光合作用,導致池水中的溶解氧的過飽和狀態,使魚體的各鰭皮膚內產生氣泡,嚴重時魚體因氣泡的浮力作用而倒懸于水面,俗稱“燙尾”。若不及時更換新水,則魚體各鰭腐爛,嚴重時影響魚體觀賞價值,特別是幼魚更為顯著。對某些產卵不久的親魚,因不宜受過多的新水刺激,則常用注水法通過人手的操作,排除各鰭膜內的氣泡,使魚體迅速恢復常態。
總之,金魚梅雨季節的飼養工作,是一項技術難度要求較高的工作。盡管金魚的癥狀較明顯,但其水質處理工作卻不能簡單地參照平常的水質處理方法。梅雨季節由于光照短缺,魚體表水霉菌增生迅速,應設法讓魚體多受日光的照射,同時又要防止魚體燙尾。這兩者的關系完全依賴于飼養者的合理調節,需要飼養人員堅持不懈的跟蹤摸索才能掌握。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