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都市報資訊:
八九厘米長的魁蚶,被很多市民錯認為是大蛤蜊或扇貝,這種俗稱“大毛蛤”的貝類新品,是一些市民青睞的餐桌佳肴。記者從山東省海水養殖研究所等部門獲悉,由該所承擔的“魁蚶健康苗種培育”項目通過階段性驗收,并成功獲得約 21億只健康稚貝,這為島城開展魁蚶增殖放流提供了“土著”苗種。用不了幾年,“大毛蛤”或將同紅島蛤蜊一樣,成為青島又一貝類新寵。
魁蚶健康苗種成功育出
“魁蚶健康苗種培育”項目是國家貝類產業體系底播增殖崗位重要項目之一 ,該項目的承擔單位是山東省海水養殖研究所。在近日召開的專家評審會上,中科院海洋所、黃海水產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等單位的專家組成專家組,對魁蚶室內苗種培育和海上中間培育情況進行了實地驗收。專家組一致同意項目通過驗收,并對此項目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予以高度評價。
好產品得有好苗種,獲得好苗種的前提是摸清繁育好種子的生長環境因素。魁蚶親貝培育、幼蟲培育等是苗種培育過程中的關鍵技術環節,“魁蚶健康苗種培育”項目即是圍繞這些技術展開。項目組通過兩個批次的苗種培育,獲得正常的幼蟲約 31億,經培育,成功獲得約21億只健康稚貝。
以往苗種都從外地購買
據水產專家介紹,魁蚶是蚶科中的大型優質貝類,由于上世紀的過度捕撈,魁蚶品種退化、產量減少,瀕臨危機。近年來,我國相繼在遼寧錦州、山東榮成等地建設了國家級魁蚶良種場,保護魁蚶種質資源。
“從2006年開始,青島已先后4年放流魁蚶苗。”黃海水產研究所貝類研究專家說,魁蚶并不是青島的優勢水產品種,連放流的苗種都是從外地購買,但青島海域適宜魁蚶的生長,也正是這個原因,魁蚶一直是島城每年實施增殖放流項目中放流的唯一貝類資源。記者從市海洋與漁業局獲悉,魁蚶的放流回捕率在20%左右,效益相當可觀。除了每年一次的增殖放流外,在嶗山等地的水產養殖場,魁蚶也正成為競相養殖的對象。
青島造魁蚶將走上市場
“魁蚶,是不是扇貝?”在南山水產品市場,記者調查時發現,就連部分商販,也對魁蚶有“誤解”。在市場上,銷售魁蚶的攤位也不多。據小販們介紹,這種被市民稱作“大毛蛤”的東西價格較高,也不是青島的特色,因此并不像蛤蜊、扇貝那樣受到青睞。
“受到資源限制,魁蚶在青島還沒有形成氣候。”水產專家介紹說,雖然青島多年放流,但放流規模相比其他水產品少得可憐。實際上,味道鮮美的魁蚶并不缺少忠誠的消費者,只不過賣得少、價格高,讓市民和它不夠親近。
“下一步將對魁蚶進行產業化推廣,實現它的本土化。”省海水養殖研究所“魁蚶健康苗種培育”項目專家表示 ,魁蚶健康苗種在島城成功繁育,這為青島建立魁蚶苗種培育技術示范區和產業化推廣奠定了基礎。通過開展底播放流,進行資源修復,魁蚶還有希望成為島城的優勢資源,成為第二個“紅島蛤蜊”。
■相關鏈接魁蚶能消血塊化痰積
魁蚶(kui han),又名焦邊毛坩、大毛蛤、赤貝、血貝,為蚶科中的大型優質貝類,我國黃海北部大連及丹東地區沿海為其主要產區,棲息于潮間帶巖石縫間。大型蚶,殼高達8厘米,長9厘米,寬8厘米。殼質堅實且厚,殼面有放射肋42~ 48條,以43條者居多。殼面白色,被棕色絨毛狀殼皮,有的肋溝呈黑褐色。魁蚶肉呈桔紅或杏黃色,營養豐富,多加工為凍蝴蝶狀貝肉,古書中記載魁蚶有“令人能食、益血色、消血塊和化痰積”之功效。魁蚶是山東省近年來新開發的貝類資源。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種苗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