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近年來,山東省威海市將海參增養殖作為漁業結構調整的重點,通過積極的政策引導、完善的科技服務、有效的示范帶動、科學的宏觀調控,使海參增養殖成為漁業經濟發展的新亮點,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海參增養殖基地。
積極的政策引導。1996年,環翠區在市內率先開展大規模海參增養殖試驗,為確保其成功開展,環翠區人民政府將其列入年度重點工程,出臺了對項目承建單位免征地方配套費及石料資源費和投石船檢驗費,無償供應臨時用地等優惠傾斜政策,并規定每投放石1立方米給予5元錢補助,當年即兌現財政補助資金200萬元,極大地調動了社會各界發展海參增養殖的積極性。文登市出臺了《關于加快海洋與漁業發展的意見》,規定發展蝦池投石養參規模在100畝以上的,按投石資金的50%給予“雙增”專項資金扶持。潮間帶筑池養參,規模在100畝以上的,每20畝扶持“雙增”專項資金5萬元。同時對進入規劃園區的養殖業主,在稅收上給予優惠,第一年不征特產稅,第二年減半征收特產稅。政府的政策扶植,調動了社會各界參與海參增養殖的積極性,在較短時間內形成了海參養殖在全市迅速鋪開,掀起了海參增養殖的高潮。
完善的科技服務。為提高海參養殖人員的技術水平,威海市先后舉辦了10多期海參增養殖培訓班,聘請科研機構的專家、教授講課,并多次組織養殖單位到市內外參觀,加強交流、增加經驗。各級漁業技術推廣機構成立了技術服務隊伍,編制了海參養殖技術明白紙,深入基層,為生產單位提供從育苗到養成的產前、產中、產后一系列技術服務,及時解決技術難題。與此同時,該市還組織引導生產單位與中國海洋大學、省海水養殖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建立了密切的科技協作關系,對技術性難題共同攻關,聯合為海洋養殖業發展構筑起堅實的技術支撐,為海參養殖業的迅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證。
有效的示范帶動。在海參增養殖的發展過程中,威海市采取以點帶面,先在點上取得經驗,然后在推廣普及的做法。率先選擇環翠區張村水產公司開展示范,到2002年底,該公司相繼融資1200萬元,在雙島灣開辟海珍品生態養殖保護區5000畝,設立投石漁礁區800畝,累計投放人工漁礁45萬立方米,以海參為主的海珍品年收入近千萬元,是實施增養殖前的40多倍。2002年,威海市又在文登五壘島灣建設了省級蝦池造礁養參標準化示范基地,從蝦池改造、苗種選育、餌料選擇等各環節開展標準化生產,為全市蝦池養殖海參樹立了樣板。示范點取得的良好經濟、生態與社會效益,吸引眾多單位紛紛跟上,發展規模迅速壯大。
科學的宏觀調控。受海參養殖高效益的吸引,室內外眾多單位紛紛改造蝦池、投石造礁,投資海參養殖。海參養殖業存在一哄而上、失去控制的危險。
為此,威海市根據海洋功能區劃和養殖規劃,及時對海參養殖進行調控,規劃專門海參增養殖園區,引導生產單位進區生產。同時對新上項目中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避免項目破壞自然景觀和海洋生態環境,產生污染。在臨近市區的海域,不再新上圍堰養參項目。并通過養殖證制度對其進行管理和規范。使海參養殖步入規范、有序的發展軌道。
通過以上措施,威海市海參增養殖得到迅速發展。2003年,全市新增潮間帶圍堰面積12500畝,達到26000畝,新增池塘造礁養參7600畝,達到13500畝,海參養殖面積達到15萬畝,存養量近3億頭,當年鮮參產量1.6萬噸,產值近15億元,占全市水產品產值的11%,成為全國海參養殖第一市。
南方漁網編輯:寒星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