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一年半時間反復探索,江蘇天池大鯢繁育有限公司在全省首度馴養成功珍稀動物大鯢,目前大鯢子二代存量1.1萬尾。10月15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劉晴、農業部漁業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研究員曹立業等7位國家水產專家就該公司人工馴養繁育大鯢經營利用進行論證,一致認可這一基地接下來定向開展的大鯢育種供苗、標本觀賞、餐飲品嘗和保健品加工經營利用方案。
大鯢俗稱娃娃魚,屬古老動物物種,被稱為“活化石”;又因其營養、藥用和保健價值,被譽為“水中人參”和“軟黃金”。一個時期,由于遭大量捕捉食用,加上生態環境影響,大鯢物種在世界范圍面臨瀕危。為此,我國政府于1989年將大鯢列為國家二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國際上也將其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附錄,禁止國際商業貿易。大鯢在我國主要集中在長江流域及黃河、珠江中下游支流,涉及貴州、湖南、四川、陜西、山西等18個省區。目前我國已建立大鯢自然保護區20個,批準馴養繁育場139家,其中40家可進行科研或展覽展示等經營利用。
在金壇有著多年水產養殖經驗的朱明生,先期專門赴陜西建有大鯢苗種繁育基地,組織科技人員開展技術攻關,而后投入1100余萬元創辦江蘇天池大鯢繁育有限公司,取得國家水生野生動物馴養繁育許可證。公司從陜西城固、勉縣、張家河三個不同區域山區引進繁育親本60對,建成馴養繁育池和自動化溫控廠房3000多平方米,現保存繁育子二代大鯢1.1萬尾,1.5公斤以上規格的已達1200多尾,最大的超過6公斤。
江蘇天池大鯢繁育有限公司繁育基地地處金壇市西部丘陵地帶茅山和方山之間的薛埠東進泉水洞,三面環山,環境幽靜。此處天然山泉汩汩噴涌,附近的東進水庫產有豐富小雜魚,可滿足大鯢以活食作餌料的需求。基地以地下洞穴作繁育養殖池,適合好靜怕光的大鯢生長。
據公司技術依托單位省水產技術推廣站技術人員稱,雙方合作長年保持60對親本,采用按每年5%引種更新率、10%淘汰率和20%保存擴群率的“512”動態保護模式,年產苗種18000余尾。至2011年,公司長年養殖保存15000尾子二代大鯢,每年可向我省及周邊省市提供子二代育種8100尾,部分進行增殖放流,可經營利用淘汰子二代大鯢1500尾,適量滿足高檔餐飲市場消費需求。據估算,大鯢養殖畝效益可達6.9萬元,“公司+農戶”養殖方式能成為促使茅山老區農民增收新亮點。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技術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