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當前水庫養殖造成水質污染日益嚴重,有學者聲稱“水庫養魚與水環境保護可以并行不悖”。2009年10月17—18日,在湖南長沙召開的“全國水庫養魚技術問題與交流研討會”上,水利部中科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胡傳林表示,濫投肥料、飼料是造成目前水庫水質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不過,若是進行生態養殖,通過濾食性魚類控制藻類,鰱鳙魚密度達40-50克/立方米時,可有效控制藍藻水華;或是選擇投放鱖魚和鲌魚模式,可以使水庫水質達到Ⅱ級。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院士曹文宣指出,目前我國53%的水庫水質尚處于中度營養化程度,但富營養化趨勢明顯。水庫養殖品種單一、魚類種群結構不合理、各地區水庫漁業發展不平衡、近幾年水庫爆發性疾病增多、水體污染等問題嚴重,使得水庫養殖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許多地方的環保部門加大了行政控制,限制甚至不允許水庫發展水產養殖。
對此,與會代表普遍持不同意見。上海海洋大學劉其根教授提出,魚類是水庫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護水庫生態系統健康中起著重要作用。“只要控制養殖密度以及養殖方式,進行水庫生態養魚非但不會造成水體污染,反而能改善水質。”他舉例說,某地政府禁止當地養戶在湖泊養蟹,結果,水質反而更加惡化,得不償失。
胡傳林表示,水庫建設的基本目的是防洪、發電、灌溉。隨著水資源緊缺的問題日益突出,不少水庫已經成為城市供水的重要水源地,漁業發展必須依水庫的功能定位,因地制宜,采用相應的漁業利用模式。
胡研究員認為,供水性的水庫,應以水庫原有物種增殖為主,不應引進外來魚類。而灌溉、發電、防洪型水庫,若已出現中度或高度富營養化,應運用生物操縱理論來控制藻類水華。
據其介紹,生物操縱分為經典與非經典兩種方式。前者是指通過放養兇猛性魚類或捕殺等方式控制如鰱鳙等攝食浮游動物的魚類,以壯大浮游生物種群來遏制藻類繁殖。深圳茜坑水庫就是利用該原理,通過投放鱖魚和鲌魚,使水庫水質達到Ⅱ級。
而非經典生物操控則指控制兇猛魚類及放養攝食浮游生物的魚類,直接攝食藻類,抑制藻類數量,以防止出現水華。胡研究員說,通過濾食性魚類控制藻實驗發現,在富營養化的水體中,鰱鳙的密度達40-50克/立方米時,可有效控制藍藻水華。每1公斤鰱鳙,可帶走水體3-9克的磷,25-35克的氮。曾有研究表明,要遏制水華,5米深的水體,需要的鰱鳙生物量為8.5克/立方米。若水深10米,所需的鰱鳙生物量更少,僅為4.25克/立方米。照此計算,浙江省千島湖防止水華出現所需的鰱鳙蘊藏量為480萬公斤。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