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斑點叉尾魚回肉味鮮美、營養豐富,尤其是無肌間刺,加工方便,出口形勢比較好。運用“八字精養法”的基本原理,在斑點叉尾魚回養殖過程中突出“水、種、餌”的基礎上,將“密、混、輪”作為健康養殖手段,加強“防、管”的力度,養殖過程中嚴格執行相關標準,確保養殖魚符合出口要求,達到高產高效的目的。
“水”。魚回魚養殖基地必須集中連片,周圍無工農業污染物進入,生產環境指標符合GB/T18407.4-2001的規定。水源充足,進排水方便,水質符合NY5051-2001標準。漁池面積6670平方米(10畝)左右,水深1.8米~2.5米為宜。池底平坦,沙質土或壤土,保持5厘米~6厘米厚底泥。養殖過程中,每天早、晚巡塘1次,觀察池塘水色和水位變化,魚的活動及攝食情況,定期測定水質指標,適時注換新水,定期潑灑生石灰或復合微生物制劑,保證池水溶解氧在3.5毫克/升~7毫克/升、pH值6.8~8.5,透明度30厘米~35厘米。
“種”。魚種最好自育配套,在選購魚苗前必須查看苗種場的生產資格,由有資質的檢驗檢疫部門出具檢測報告。外購魚種必須是無公害基地生產的,并經檢疫消毒。魚回魚種要求游動活潑,體質健壯,體表光滑,黏液豐富,無損傷,無疾病,無畸形,規格50克/尾左右。放養宜在2月~3月進行,下池前用2.5%~3%食鹽溶液浸浴魚體5分鐘。
“餌”。選擇廠家規模大,質量穩定的專用配合飼料,飼料廠必須經商檢部門注冊備案,飼料質量符合NY5072-2002標準。飼料中使用添加劑種類和用量符合GB13078標準。餌料投喂做到投勻、投足、投好,不得投喂腐敗變質的飼料。每天投喂2次,日投餌率根據水溫調整,一般水溫8℃~15℃為1%~1.5%,15℃~20℃為2%~2.5%,20℃~25℃為3%~3.5%,25℃~32℃為4%~4.5%。其中上午9時投總量的60%,下午3時投總量的40%。
“密”。從健康養殖的角度考慮,魚回魚種放養量應在1.2萬尾/百平米~1.5萬尾/百平米范圍內。放養密度過高,會導致管理上困難,造成水質惡化,難以承受天氣變化產生的不利因素,超過了池塘的承受能力。
“混”。斑點叉尾魚回以單養為主,但可適當搭配少量鰱、鳙魚種。一般魚回魚種放養后10天,混放100克/尾鰱、鳙魚種3000尾/百平米~6000尾/百平米。
“輪”。養殖魚回魚的池塘經過2年~3年養殖后,改為養殖其他水產品,這也是防止魚病暴發的一個重要舉措。
“防”。堅持“全面預防,積極治療”的方針。采取生態綜合防治和使用生物制劑、中草藥對病害的防治,推廣健康養殖技術。使用漁藥必須符合NY5071-2002和NY5072-2002標準。
魚種盡量避免機械損傷,長途運輸或干塘、轉塘要用食鹽水浸浴,以防止皮膚病的發生。經常在飼料中添加大蒜素等綠色藥品用來預防腸道性疾病,定期用濃度為15毫克/升~25毫克/升的生石灰、或0.3毫克/升~0.5毫克/升的二氧化氯消毒劑全池潑灑,以預防魚病和調節水質。發現魚病,正確診斷,及時治療。漁藥使用尤為要慎重,必須由資質人員開具處方,忌私自亂用藥,否則商品魚銷售將“一票否決”。
“管”。除生產管理外,重點要抓好:①環境管理。對基地及周邊地區有可能造成污染的因素進行重點監控,杜絕生活污水、農田用水以及“三廢”污染。同時委托有關部門定期對土壤、大氣、水質進行抽樣檢測。②用藥管理。按照《獸藥管理條例》規定,配備漁藥監督員,建立用藥處方制度。③檔案管理。對塘口清整、苗種放養、水質狀況、飼料及漁藥使用情況等都要求作詳細記載,并明確專人定期檢查,建檔保存。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