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一、捕撈歷史和現狀
我市位于天然鯔魚苗的主要分布區域,又處于錢塘江與曹娥江并流入海口,入海淡水資源豐富,港灣淺海水域面積寬廣,咸淡水混和接觸瀕繁,適宜于鯔魚苗繁殖生長,資源比較豐富。海涂區農民素有捕撈鯔魚苗、養殖鯔魚的傳統習慣,尤以上虞縣的捕撈鯔魚苗數量為最多。每當鯔魚苗汛期,捕撈者在閘口按下網具,裝上100~500瓦的白熾燈,然后微開閘門,使淡水流入淺海水域以誘苗捕捉,也有的使用小拉網在淺海水域中捕撈。在捕捉鯔魚苗時往往夾雜有饅苗、鱸魚苗及蝦虎魚苗等,存放入奇養塘前需要加以清除。捕撈鯔魚苗的方法有多種多樣,其捕撈魚苗數量有記載的最早是50年代末,據1958年、1959年上虞縣農業局工作總結寫道:我縣曾捕撈過鯔魚苗,年產量40萬尾左右,并已掌握馴養方法,運至謝塘等地養殖。隨后至1980年因缺乏正確的組織引導,鯔魚苗資源未能很好開發利用。1980~1985年,上虞縣水產局組織蓋北水產試驗場實施,每年在蓋北東進閘捕捉魚苗10萬尾左右,用于人工精養。由于鯔魚苗至今尚不能進行人工繁殖,所以天然鯔魚苗捕撈的多少與好壞,已成為發展鯔魚養殖的關鍵。近年,國際市場鯔苗價格暴漲。沿海漁民捕撈鰻苗興趣倍增,而鯔魚苗汛期只稍遲于鰻苗汛期,兩者大部分時間相吻合。人們用三角腰網、樁張網、岸張網及船張網捕撈鰻苗,對鯔魚苗的逆流洄游及捕撈影響很大。1985年后鯔魚苗捕撈量顯著下降,資源衰退,形勢十分嚴峻。
二、鯔魚苗的形成
鯔魚是一種淺海中上層魚類,生活在海水和河水交界處,春節前后在淺海中產卵孵化,2~4月在我市北部沿海河口水域成汛。鯔魚苗是指個體長2.5~3.0厘米,體重0.2~0.4克的鯔魚稚魚,有溯流、垂直泳動和趨光等習性。我市常年2月底即可見苗,3月下旬至4月上旬進入旺季,4月中旬以后捕獲甚少。捕獲的鯔魚苗放入苗種塘,經過2個月左右的精心培育,個體長一般可在4~5厘米,體重達1~2克,此時可以轉放入成魚池養殖。因鯔魚苗喜歡跳躍,耗氧量高等特性,故苗種塘寄養時間不能過長,以防魚苗死亡。混養鯔魚苗若按每畝放養1萬尾密度推算,經一年飼養后,一般每條鯔魚體重可達175克左右。
采集: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