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2002年08月1日新聞)武漢東湖藍藻水華消失之謎被揭開對治理太湖、滇池、西湖污染有重要借鑒意義
最近來自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一份報告表明:利用濾食性魚類可以直接控制藍藻水華的生物操縱方式。中科院院士劉建康稱,這一研究成果揭開了武漢東湖連續15年的藍藻水華消失之謎。
據悉,負責此項研究的謝平博士還獲得了國際湖泊生態學大獎———第九屆日本琵琶湖生態學獎。
水華現象,一度是困擾東湖的環保難題。水華爆發時,東湖水粘稠得難以撥動,散發出難聞的氣味。然而,自1985年夏季至今,東湖的水華現象神秘地消失了。專家們認為,揭開這一謎底將對治理我國太湖、滇池、西湖以及其他國家呈富營養化的淡水湖泊的污染有重要借鑒意義。
為了找出藍藻水華消失的真正原因,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有關專家開展了長達11年的研究。他們用實驗湖沼學的方法,先后于1989年、1990年、1992年和2000年進行原位圍隔試驗,即采用放養鰱、鳙魚直接控制微囊藻水華的“生物操縱”法,同時觀察鰱、鳙魚放養量與水華現象之間的關系。
試驗結果證明,在養魚的圍隔里,藍藻的份額減少很多,而在不養魚的圍隔里,藍藻水華則生長得很好。已經出現藍藻水華的圍隔,在引進鰱或鳙魚之后10天至20天,水華即全部消失。試驗結果還證明,每立方米水投放46克至50克鰱、鳙魚,控制水華發生的效果最好。而放養草魚則完全不能控制水華。
謝平等人由此揭開了東湖水華消失之謎:養鰱、鳙魚的水域里不出現水華,在于鰱、鳙魚吃掉了導致水華發生的藻類,改善了水質。
國外消除水華所采用的“生物操縱”法認為,放養食魚性魚類以消除食浮游生物的魚類,或捕除湖中食浮游生物的魚類,借此壯大浮游動物種群來遏制藻類。而謝平等人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投放牧食浮游生物的魚類以遏制藻類滋生。事實證明,謝平等人的試驗方法具有創新性。目前,這項研究成果已在滇池、巢湖水污染治理中得以應用。
劉建康院士還指出:關于武漢東湖藍藻水華消失原因的研究結果不僅在湖沼學理論上有較重要的價值,對用生物操縱方式控制亞熱帶地區富營養化水體的藍藻水華也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