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梧晚報 資訊:
昨天上午,市海洋與漁業局、環保局、海事局、港口集團聯合在港區近海海域再次舉行增殖放流活動。42.8噸雜色文蛤、青蛤和毛蚶等四種經濟貝類苗種被放進海州灣,這也是港口集團第四次增殖放流。
港口集團在建設億噸大港的同時,也非常重視對海洋生態資源的保護和修復,已連續3年就有關海洋生物資源實施了增殖放流。今年繼5月22日放流了400多萬尾(粒)中國對蝦、文蛤、鯔魚、鱸魚和梭魚種后,時隔6個月,港口集團昨天又在港區近海處增殖放流42.8噸雜色文蛤、青蛤和毛蚶等四種經濟貝類苗種。
廟嶺三期突堤工程設計吞吐量為200萬噸,建設1個10萬噸集裝箱泊位和3個7萬噸集裝箱泊位。在工程施工期間,由于疏浚、拋泥作業施工對海域的底棲息生物和魚類資源造成了影響。為此,港口集團采取增殖放流方式進行生態補償,委托連云港市海洋與水產研究所進行具體的增殖放流工作。放流品種為雜色文蛤、青蛤、毛蚶等,其中廟嶺三期突堤工程項目生態補償量為20噸,焦炭專業化泊位工程項目生態補償量22.8萬噸。
據了解,自2007年11月,港口集團已第四次開展增殖放流活動,共放流雜色文蛤、青蛤、毛蚶等87.2噸;鱸魚、鯔魚、中國對蝦200萬尾,對保護港口生物多樣性、改善港口水域生態環境發揮了重要作用。市海洋漁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由企業出資通過人工增殖放流的方式對海洋生態資源進行補償,將是今后海洋生態資源保護的重要渠道。根據檢測的結果,前幾次的增殖放流,對港池內的海洋生態環境起到了很好的補償作用,魚蝦貝類數量明顯增加。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種苗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