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嘉興日報資訊:她是一名“80后”,兩年前從浙江林學院畢業留校后,日子過得很是逍遙。可這樣的生活并沒有留住她,半年后,她選擇了回家鄉做農民。2008年嘉善縣大云鎮“十佳創業創新女標兵”、2009年“嘉善縣第三屆十佳青年創業先鋒”,這些榮譽與稱號讓她收獲了生命中的另一番繽紛絢爛。
一個“80后”女子,為何放棄高等學府工作而選擇回鄉當農民?本期嘉興故事,為你講述“創業女子”楊珍背后的故事。
棄一份安逸清閑
楊珍,1983年10月出生于嘉善縣大云鎮繆家村。2007年7月,在校時豐富的學生工作經驗,讓楊珍畢業后直接留在浙江林學院做起了行政工作。這樣的機會讓許多同學羨慕不已。可不到半年,楊珍就辭掉了工作。
“誰都知道畢業留校是一份難得的好工作,但這樣的工作并不太適合我的個性。”在嘉善大云鎮繆家村楊珍的家中,楊珍微笑著表示。回憶起在學校工作的那段日子,楊珍表示那樣的生活并不快樂。每天發發通知、寫寫報告雖然清閑舒適,但這并不能滿足她那顆年輕活躍的心。“趁著年輕,努力打拼才是我的追求。”
1993年,楊珍家開始了鱉的養殖,她從10歲那時起就是父母的“小幫手”。耳濡目染下,楊珍對于養鱉甚為熟悉。“作為一名高校大學生,做白領一直是我的夢想,但看著父母鬢間的白發,我猶豫了。”2008年春節回家,看到辛苦操勞的父母,孝順的楊珍最終堅定了辭職的念頭。去年3月,楊珍回到了老家。
得一段充實滿足
“這是我們家1993年最初養鱉的地方,只有4畝地;這是1994年開掘的,是我們家開辟的第二個鱉池;這塊鱉池里養的是母鱉,那邊的沙土堆是專門搭建來讓它們集中產卵的;那幾個淺一點的鱉池里放養的是幼鱉,池上的網是用來阻擋鳥兒的……”楊珍如數家珍地介紹著。在楊珍面前50畝的土地上,大大小小數十個水塘相連,水塘間種植的桃樹、橘樹、石榴樹、櫻花樹、四季桂三五成行。
4年一個養殖周期,從鱉的孵化到稚鱉的養殖,再到成鱉的養殖、飼料的選用、疾病的預防……各種繁瑣的事情不斷到來,讓楊珍應接不暇。“以前做幫手時只需要把手上的事做好就行,等到現在接手了,才明白自己肩上的擔子有多重。”年輕的楊珍一臉干練老成。由父母創建的華神鱉養殖園,從最初的4畝發展成現在的150畝,凝聚了一家人16年的心血,接手后的擔子很重。“夏天到了喂養鱉的時節,我們一家基本都是清晨5點起床晚上11點入睡,事情多得怎么都忙不完。”忙碌的生活,讓楊珍連婚禮都辦得很是匆忙,匆匆得連蜜月都沒時間過。
“以前是有力氣沒地方花,閑得心發慌;現在是力氣不夠花,忙得團團轉。”楊珍笑著說,雖然辛苦可甜甜的笑容間透著濃濃的幸福。
創一番繽紛絢爛
“這種橘子樹的籽兒,我打算把它們種到鱉池的田埂上。雖然果實不能吃,但長滿了刺的樹枝可以做護欄,而且當樹枝上掛滿果實的時候,遠遠望去紅紅綠綠會很好看。”指著盆子里泡著的果實籽兒,楊珍興奮地說。曾專攻園林設計的她,將所學所知充分用在創業的每一處,就算只是一個小細節,也是一絲不茍。“打造生態農業觀光園要注意環保,這就要求既要做到零污染,也要充分利用一切能利用的資源,做到最大可能的循環利用。”
“做實在人,養放心鱉”是楊珍為自家華神鱉養殖園打造的新理念,在她的謀劃中,生態農業觀光園的打造,將是下一步的工作重心。“嘉善發展生態農業的潛力很大,如何將鱉的養殖與生態農業觀光園的打造結合在一起,是我最近一直在思索的問題。”楊珍躊躇滿志地說。同時在嘉興市區城南路的天天農展會上,楊珍也擺上了自己的攤子。“精打細算”的楊珍謀劃著生意的每一個細節。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