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廣州市消委會今日最新發布消費警示:慎防誤食河豚!據悉,由于市場上銷售的與有毒河豚相似的魚類產品很多,誤食河豚魚致死的事件時有發生。 今年10月有媒體報道稱在一德路海味批發市場發現有店鋪銷售河豚魚皮干,后經工商局執法人員查證、專家核實,該產品并非河豚魚皮干,而是一種俗稱為"海膽魚"的魚皮干,學名刺豚,是可以食用的。雖然是一場誤會,但是市消委會有關人士向記者表示,市場上銷售的與有毒河豚相似的魚類產品很多,誤食河豚魚致死的事件時有發生。 今日,記者走訪部分水產市場,確實發現部分魚類產品與河豚非常相似,讓人難以分辨。有市民直言,由于對河豚外貌認識不深,即使誤購也難以發現。廣州市消委會向記者表示,其實河豚有幾十種,當中有些是有毒的,有些是沒有毒的,由于其長相特征相似,一般消費者難以對其區分辨認。經了解,曾經在酒樓食肆風靡一時的巴魚、俗稱"潛水艇"或"深水炸彈"的觀賞魚其實也是河豚的一種。 廣州市消委會提醒,不要輕信無毒"河豚",其實河豚魚的有毒成分是河豚毒素,它是一種神經毒,人食入該豚毒0.5-3毫克就能致死。同時,消費者也不要誤信高溫能降低豚毒危害。部分消費者誤以為只要煮河豚魚的時間長一點就能去除豚毒素了。其實不然,豚毒素耐熱,在100℃高溫下8個小時都不被破壞,鹽腌、日曬亦均不能破壞毒素。 另外,廣州市消委會還提醒不要誤信食用前掏了內臟就萬無一失。河豚的肝、脾、腎、卵巢、睪丸、眼球、皮膚及血液均有毒,當中以卵、卵巢和肝臟最毒。部分消費者以為只要在剖魚的時候把以上內臟、器官掏走,就可以安全食用了。其實,河豚的肉也含微毒,而且在剖河豚的時候,稍有不慎就會弄破內臟,以致毒素滲入到肉體,因此掏內臟并非就是萬無一失。 由于珠江流域的魚類品種繁多,廣州市消委會建議廣大消費者,如果缺乏魚類專業辨別能力的,對于不明來歷、不了解的魚盡量不要冒險食用。 |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