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農村報資訊:在南方農村報的介入下,珠海斗門養戶因購買了30萬尾劣質羅非魚苗,導致生產損失而投訴無門一事有了最新進展(詳見南方農村報12月1日第10版)。
12月5日在斗門,禾豐蝦苗場原來的兩位經營者黃某和張某為解決此事進行了協商。最終確定,由二人提供20萬尾魚苗,補償給受損養戶。首先確定受損養戶的名單和損失詳情,然后再確定每人的補償數額等相關事宜。
5日當天的協商中,苗場原股東之一黃某首先表態:承認養戶提出的羅非魚有產仔現象,愿意免費提供10萬尾魚苗,部分補償養戶們的損失,如果養戶愿意,現在就可以拿苗。而張某也愿意自己提供10萬尾魚苗。當天他說,出現這樣的事情,對經營者和養戶都不好,由于時間過去比較長,難以確定真實原因,既然養戶的損失已經造成了,苗場總是有責任的,只能盡自己力量去補償一些。
據了解,因此事而遭受損失的養戶集中在斗門區乾務鎮大海環村。10來位村民養的羅非魚除了產仔嚴重,還普遍存活率偏低,最嚴重的有一位張姓養戶,6口塘里共放了8萬多尾苗,結果清塘賣魚的時候只抓起4萬來斤。還有其他多人,魚苗放塘后的成活率均在7成左右,他們同時養殖的來自某大型羅非魚苗場的魚苗,成活率一般都在9成以上。
在雙方協商的時候,黃張二人一再強調,現在才來解決問題,并不是想逃避推卸責任,而是在過去的合作中,兩個人在生活和經營上都產生了一些矛盾,所以分開后很少再聯系,導致事情一直拖了下來。現在兩個人愿意各出10萬尾魚苗,但張某自己的新苗場尚在籌備,要等明年春天才能供苗。
然而,對于這樣的補償方案,養戶均表示并不理想。因為20萬尾魚苗僅相當于3萬元,與養戶涉及問題苗造成的損失相比,差異太大。
大海環的關先生就是該方案的質疑者之一,他說,按照這樣的方式,就算是補償全部的魚苗,也沒什么用,“3萬尾苗才抓了2萬斤魚,同正常養殖相比就虧了2-3萬元。如果新補的魚苗質量不好,會越養越慘。”
同在大海環的呂先生說,自己養了6萬多尾魚苗,全程使用膨化飼料,養了一年時間下來,投了5.5萬尾魚苗,僅用網能撈起的小魚就達幾百斤,起碼虧了5萬元。在遭受了一次損失后,對這家苗場的魚苗已經失去信心。呂先生還提出,最理想的方法是補些錢,即便是部分補也好,自己可以自由選擇苗種,“我們農民都不富,(補償)幾千元苗錢還好,可魚苗質量那么差,如果再虧掉幾萬元飼料錢,更承受不了。”
記者同時了解到,今年3月該苗場曾有14多萬尾魚苗銷售到斗門平沙,養戶養殖后出現歪嘴、縮尾等畸形現象,在5日當天的協商中也有提到。對此,黃張二人表示愿意以現金補償,總額兩萬元,二人各出一半,具體每個養戶的補償數額尚待確定。
對于此事能夠協商解決,珠海市斗門區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朱建洪在接收記者采訪時表示,2005年農業部發布的《水產苗種管理辦法》中,在魚苗質量方面,對于很重要的生長速度和性別比例(如羅非魚雄性率)沒有描述,行業中也沒有相關標準,出現糾紛難以追究責任。所以漁業部門往往在處理此類事件中,只能扮演調停的角色,盡量通過協商來保證養戶的利益。
評論列表 | ||||
|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種苗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