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黃顙魚屬底棲雜食性魚類,其肉質細嫩,營養豐富,經濟價值極高,適應能力強,是極具市場潛力的養殖品種。池中混養黃顙魚具有以下優點:一是可以攝食池中低值小雜魚蝦、魚類殘餌、有機碎屑、浮游動物等,達到生物除雜的目的。二是黃顙魚攝食水體中錨頭蚤等寄生蟲,可以減少魚病的發生。三是在不影響主養品種產量的基礎上,每畝增養黃顙魚5~20公斤,畝增效益在數百元以上。
江蘇省海門市采取的養殖模式主要是成蟹池混養和河溝混養。
成蟹池混養:蟹池混養黃顙魚,可以充分利用蟹池中天然餌料生物資源。一般蟹池面積10~20畝,水草覆蓋率在50%左右,蟹種放養后,畝放養黃顙魚30~50尾,規格3—5厘米/尾,可畝增黃顙魚7~15公斤。
河溝混養:河溝中低值野雜魚類較多,混養黃顙魚可節省人工餌料。一般畝放黃顙魚40~60尾,規格6—8厘米/尾,可畝增黃顙魚10~15公斤。
無論采用何種混養方式,在養殖管理中都需注意如下事項:
一是保持水體有較高的溶氧。
黃顙魚對池水溶氧要求較高,故混養時要求水質清新,溶氧充足,生長季節要適時加注新水,高溫季節要勤換水,如保持微流水則更佳,池中要種植伊樂藻等水草用以調節水質。
二是保持合理的放養密度和放養規格。根據水體餌料生物量,科學合理確定混養比例和放養規格,一般水體以混養30~60尾為宜,放養規格為6~8厘米/尾。若密度過大,規格過小,年底達不到上市規格。
三是池塘混養黃顙魚后不再適宜混養其他肉食性魚類,淡水沼蝦、淡水螯蝦的養殖池中不宜混養黃顙魚。
四是養殖過程中,如發現黃顙魚規格過小,說明漁池中天然餌料生物量不足,可適當補放小雜魚蝦、家魚夏花或投喂人工配制的專用黃顙魚餌料。投喂人工餌料時,應先喂主養品種(投入淺水區),后喂黃顙魚(投入深水區)。黃顙魚有晝伏夜出的生活習性,投餌應以夜間為主。
五是蟹池中混養黃顙魚,因河蟹、黃顙魚在生態上處于相同的水層位置,容易引起兩者生態位置競爭。因此,蟹池中必須保持充足的天然餌料生物,否則影響黃顙魚飼養效果。可事先在蟹池中每畝投放螺螄300~400公斤以及部分懷卵的鯽魚、抱卵的青蝦,讓其自然繁殖,供河蟹、黃顙魚自由攝食。
六是混養黃顙魚水域用藥要慎重。在預防用藥時,一般不要使用硫酸銅、有機磷農藥,最好使用生物制劑殺菌消毒,改善水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