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2004年11月23日新聞)從11月23日以來,昆明市滇池漁政監督管理處陸續向滇池投放規格為3至5寸的鰱魚、鳙魚,整個投放工作將持續到12月6日結束,70萬尾鰱魚、鳙魚將“游”進滇池。
據昆明市漁政處介紹,根據滇池多年人工投放的經驗,為合理使用投放經費,結合苗種生產的情況,鰱、鳙魚種適宜在封湖后的11月底投放。這樣不僅可以避開夏季炎熱的氣候,提高魚種運輸過程中的成活率,而且魚種規格3至5寸可以確保來年開湖捕撈時,達到商品魚規格。
今年開湖捕撈期間,辦證入湖捕撈的漁戶,除去成本,一本捕撈證均有3000到5000元不等的收益。呈貢縣大漁鄉的漁民王樹洪就在今年開湖期間捕到一條重達25公斤的花白鰱。日前,記者在呈貢縣滇管局找到了王樹洪懷抱大花白鰱的照片。據了解,王樹洪是當地出了名的捕大魚的能手,近幾年,他每年都能捕到一兩條大魚,前幾年捕的更多,今年開湖第一天他就捕到1噸多的魚。
漁政處有關人員告訴記者,多年來,我國沿海和江河流域地區在開展大規模經濟建設和資源開發的同時,對自然水域的生態環境造成了較大的影響。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及過度漁業捕撈等,使江河、湖泊等的漁業資源嚴重衰退,許多天然水域經濟魚類種群數量大幅減少,捕撈產量、個體重量下降,各類水生野生動物棲息環境遭到破壞,瀕危程度不斷加重。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在對野生魚、蝦、蟹、貝類等進行人工繁殖、養殖或捕撈天然苗種在人工條件下培育后,釋放到漁業資源出現衰退的天然水域中,使其自然種群得以恢復。漁民能捕到如此大的魚,跟滇池常年來堅持增殖放流是分不開的,而此次投放的鰱魚、鳙魚專食浮游生物,并且生長迅速。據中科院武漢水生所測試,一條白鰱魚每長1公斤,就需吞噬100——150公斤鮮藍藻。同時,由于鰱、鳙魚在滇池不能自然繁殖,而且其生活在敞水區,不會妨礙滇池其他魚類的繁殖。通過加強管理,完全可以控制對其他物種的影響。同時,每年起水的漁獲物又從滇池帶出大量的氮、磷等有機元素,有助于滇池水域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
據了解,第二階段的人工增殖放流工作將在年底進行,屆時將投放以滇池藍、綠藻等浮游生物為食的濾食性魚類——白鰱和花鰱大規格魚種。
采集:黃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