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這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的林志興承包的1千畝魚塘,這片水面一年的產量就有150多萬公斤,雖然量大,但價格卻是越來越高。
養殖戶 林志興:“以前產量多起來了,價格就低,現在產量又多,價格又高。”
林志興養的這種淡水魚叫羅非魚,在我國主要產于廣東、廣西、福建和海南。廣西北海溫熱的水溫非常適合羅非魚生長,但本地人習慣食用北部灣產的海水魚,對淡水羅非魚需求量很少。
加工企業 黃禮雄:“我們北海是一個濱海城市,消費者比較習慣吃海魚,不喜歡吃養殖魚。所以的話,這個養殖的魚,銷量不是很大。”
既然當地羅非魚的市場并不大,養殖戶為什么還養這么多的羅非魚呢?
加工企業 黃禮雄:“我們中國的羅非魚絕大多數都是銷到美國去,所以現在的話,銷售上非常好,基本上你生產出來,美國那個市場都可以接受。”
黃禮雄原來從事南美白蝦的加工出口生意,2004年春天,他從美國客戶那得知,美國要對中國的南美白蝦進行反傾銷,如果真那樣,自己的企業將面臨倒閉。于是黃禮雄決定到美國考察并參加了波士頓漁業國際博覽會,從那里見到了很多美國客商。
加工企業 黃禮雄:“見我們是中國來的,都在問我們,你們中國是不是有這個羅非魚啊,這個羅非魚能不能給我們提供啊。”
既然美國市場有需求,而北海又盛產羅非魚,黃禮雄這才決定投資加工羅非魚。
加工企業 黃禮雄:“羅非魚在我們南方來說,養殖周期比較短,可以養到5到8個月就可以上市了。”
當時在北海幾乎家家都養一些羅非魚,有很好的養殖基礎。林志興養殖羅非魚將近20年,以前都是一點點地在當地農貿市場銷售,價格低,利潤很小。2004年時,黃禮雄找到了林志興,并發動他養了1000畝的羅非魚。
養殖戶 林志興:“他們說保底價3元多,4元錢一斤。所以我當時認為這樣我們有很多錢賺,我們也不操心,我們膽子也大了,過來承包大面積養了。”
生產初期,黃禮雄把收來的羅非魚去掉魚鱗和內臟后,進行急凍出口到北美,用他們的行話來說,這樣加工的羅非魚叫做二去羅非魚,出口到北美后進入超市銷售,但美國客戶對羅非魚的重量提出了要求。
企業收購員 莫遠云:“只要1斤到1.6斤,那7兩到1斤的就不要了,那1.6斤以上的就不要了,所以給農戶帶來了很大的麻煩。”
由于受規格限制,養殖戶捕撈起來后要對魚進行細分,剩下的過大或者過小的羅非魚企業不要,農戶就更加難以銷售,所以當時的林志興并不愿意把自己的魚賣給黃禮雄。
養殖戶 林志興:“當時他只是要1斤到1.6斤的,一般2斤他們就不要了。所以我們當時很難做,我們老是覺得生產起來很困難。”
2004年時的黃禮雄剛接觸羅非魚行業不久,由于沒有固定客戶,當時國外的定單很不穩定,不能做到常年收購。
養殖戶 林志興:“有時候魚打上來了,他們又不要了,那邊加工不起來。”
企業收購員 莫遠云:他們說你們是不是收購的,一下子要一下子又不要,挑三挑四,好像選美女一樣。”
2004年7月,美國市場徹底拒絕了中國的南美白蝦,黃禮雄的南美白蝦出口業務宣告結束。這時,他才發現,原來簡單生產的二去條凍羅非魚的利潤越來越低。
加工企業 黃禮雄:“二去就是去鱗去內臟,加工工藝很簡單。這個產品的附加值很低,才賣幾毛錢美金一磅,沒有很大的競爭力。”
然而,就在黃禮雄加工羅非魚只能賺取微薄利潤時,當地同樣從事羅非魚出口生意的林洪卻賺得了比黃禮雄高出5倍的利潤。
加工企業 林洪:“我出的羅非魚呢,總的來說,條凍只占了10%,不到10%,全部都是出口羅非魚片。”
原來,在北美市場上,“二去”條凍羅非魚銷售價格低廉,大都是消費水平較低人群購買,利潤空間太小。林洪從當時在加拿大念書的兒子那里得知,北美高消費層的人比較喜歡吃深海鱈魚和三文魚做成的生魚片。隨著國際市場上深海魚越來越少,價格越來越高,市場缺口越來越大,所以急需一種深海魚的替代品來填補這塊市場。羅非魚刺少肉多,也適合做成生魚片,所以林洪就把重點放在了羅非魚片的加工上。
加工企業 林洪:“鬼佬他最怕骨頭,所以一般上層階級的人他一般吃生魚片。那魚類養殖的現在只有羅非魚,我們休整出來,加工出的魚片,一絲骨頭都沒有,全部是肉。”
經過加工以后,林洪在原來二去羅非魚的基礎上又剔了兩刀,這樣生產出來的冷凍羅非魚片價格就上去了。
加工企業 林洪:“我們出口條凍羅非魚,那么它的價格,扣除成本,一磅最多也就是5美分,如果我們做成羅非魚片出口的話,那么我們的銷售就可以賺到0.3美金,通過精加工以后,增加的利潤,大概在5到6倍。”
冷凍羅非魚片經過解凍后,可以直接做成所需食品,方便快捷,非常適合歐美尤其是北美市場的需求。正因為有很好的市場前景,北海有4、5家羅非魚加工企業紛紛開始生產羅非魚片。
加工企業 林洪:“北美全部國家國家都去,歐洲、還有澳大利亞,東南亞都去。據我們了解,這個羅非魚片的市場需求量在10年內每年在以30%的速度遞增。”
現在,北海當地的加工企業對羅非魚需求量越來越大,由于生產魚片對魚的重量就沒有限制了,這也促進了當地農民的養殖。唐順強以前只有20畝魚塘,經過跟加工企業簽訂保護價回收合同后,在2004年一下子承包了400畝的魚塘。
養殖戶唐順強:“現在賣給公司,一天就撈幾萬斤上來,所以現在比以前好賣多了,利潤高,是吧,所以我們搞大一點,多賺點錢嘛。”
加工企業 黃禮雄:“我們量比原來大得多,我們現在基本上每天都要5到6萬斤的原料,不管你是什么規格的,大的,小的,中的,我們都全拿。所以的話,現在養殖戶跟我們的關系好多了。”
雖然農戶的養殖積極性越來越高,但這仍然不能滿足加工企業對原料的需求,北海市一年羅非魚片的出口量將近5萬噸,這也帶動了當地2000多戶養殖戶。中國羅非魚在國際市場上有著明顯的優勢。
加工企業 林洪:“北美歐洲那邊天氣比較冷,養不了羅非魚,要在室內養,如果說在北美,歐洲要養出一斤的羅非魚出來,起碼比我們的成本高20倍。”
北海市水產局局長 林起松:“2003年以前,我們市的羅非魚出口是很少的,而現在已經占了整個出口比重的60%到70%以上。”
南方漁網編輯:裴冰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