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斑點叉尾鮰腸套疊并發斜管蟲病癥狀:最初見少量病魚離群獨游,3天內陸續發生死亡,死亡率高。斑點叉尾鮰體表完整,無明顯褪色斑及潰爛灶。病魚鰓絲腫脹,少數魚有爛鰓癥狀。剖解可見肝臟稍腫大,顏色土黃,有成片壞死灶;腎臟腫大;脾臟顏色加深;腸道中段及后段明顯有1-2個腸套疊。
斑點叉尾鮰腸套疊并發斜管蟲病治療:每公斤飼料中添加氟甲砜霉素400毫克、維生素C1克,每天喂3次,連用5-7天。同時用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殺蟲,每天1次,連用5天。1周后回訪,斑點叉尾鮰病情得到控制,死魚基本停止,開始正常攝食,繼續飼喂維生素以增強體質,鞏固療效。
高溫期捕撈成魚三注意:1、捕撈的前一天不要投喂飼料;2、魚起網后,先要放在沾滿露水的草地上攤開透氣,待魚體涼爽后再裝進魚簍或塑料袋里。如果起網后馬上裝袋(簍),不利于魚的保鮮;3、沒有引注新水的肥水塘,在拉網前可用生石灰兌水潑灑全塘;每畝水面8-10千克,或在拉網后用漂白粉兌水(每立方米水體用1克漂白粉)潑灑、消毒。
秋防魚類暴發性出血病:定期進行水體消毒和口服藥物預防。可每隔10至15天用二溴海因、溴氯靈等環保藥物交替消毒水體,消毒后隔5天再用有益微生物制劑改良水質。在飼料中拌入適量的鹽酸黃連素、水產專用紅霉素等安全藥物,5天為一療程,每月喂1至2個療程。
魚種秋冬網箱培育技術:沉箱前的管理。沉箱越冬前要飼喂到水溫約5~6℃,魚種不吃食為止,以保持越冬前魚體質健壯,不要因過早停食造成魚體質虛弱。沉箱時水溫選擇在4℃左右,這時水體上下層水溫基本一致,上下層水體對流結束,魚下沉時生理狀態穩定,不會因水層變動而產生不安現象。
魚類越冬防缺氧。正常情況下,缺氧泛塘大都發生在夏秋高溫季節,而冬季則少見。但有幾種環境在冬季也易發生缺氧死魚:一是肥水魚塘;二是深潭死水魚塘;三是網箱養殖。應和夏秋季一樣加強防范、遏制缺氧泛塘死魚現象發生。
防魚類越冬死亡對策之三:適時放養。最好在水溫10℃左右時進行越冬放養,拉網并塘時動作要輕,避免魚體受傷,否則,魚在越冬過程中易患各種細菌性疾病而死亡。培養大規格魚種。多投喂高蛋白和高脂肪的飼料,培育膘肥體壯的魚種;魚體健壯、肥滿,耐寒力強,對缺氧的適應力也強,越冬死亡率也就低。
冬季魚斜管蟲病防治技術:斜管蟲病的病原體是鯉斜管蟲,大量侵襲皮膚和鰓時,表皮組織因受刺激而分泌大量黏液,同時組織被破壞,嚴重影響魚的呼吸機能,隨著大批死亡,在魚苗、魚種階段特別嚴重。防治方法:1、采取石灰徹底清塘消毒;2、魚種或親魚如發現有病原體,用8ppm硫酸銅給魚浸洗約30分鐘;3、用0.7ppm硫酸銅或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比例為5:2),全池遍灑,有殺滅效果。
冬季魚小瓜蟲病(又稱白點病) 防治技術:小瓜蟲病的病原體是多子小瓜蟲。多子小瓜蟲身體柔軟可塑,當它鉆進魚的皮膚或鰓組織內時,剝取寄生組織作營養,引起組織增生,形成膿泡,肉眼可見許多小白點,同時還產生大量的黏液引起死亡。防治方法:用石灰徹底清塘消毒。
漁業凍災后抗災措施:要及時補充親本和魚種。當水溫回升到10℃以上時,要進行病害預防,每立方水體用漂白粉1克化水全池潑灑;或者1米水深池塘每畝用生石灰15千克化水全池潑灑;對已造成凍傷的魚,要預防凍害后水霉病的發生,可用水霉凈等藥物預防;要根據水溫變化,循序漸進,做到少量多投,并隨著水溫的增加逐漸增加投餌率;同時,盡量投喂精料,補充營養。
套養鳙魚防治水體病害:利用鳙魚可以抑制水體中的輪蟲。鳙魚生活于水的中上層,動作較遲緩,不喜跳躍,主要以浮游動物為食,亦食部分浮游植物。水體中如輪蟲等較多,影響水體環境,可套養部分鳙魚予以控制。
套養紅色魚類防治水體病害:像紅鯉魚、紅鯽魚、紅羅非魚等常當作養殖中的“指標魚”,通過這些紅色魚的生長及生活情況,可以了解水體中的營養狀況及魚類體重生長情況。在網箱養殖中,如果想檢查網箱是否破損,可以放養數十尾紅色魚,若此類魚大量減少,說明網箱有破損的可能,須采取措施解決,以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另外,這些魚類以其鮮艷的體色和快捷的游泳速度,可以有效防止水老鼠、水獺等偷食魚類。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