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對魚塘進行標準化改造后,大大節約了養殖成本。”近日,記者采訪姚莊鎮俞北村青蝦養殖戶徐成德時,他說,改造后的魚塘水質好了,病菌少了,他的養殖效益自然也高了。據悉,姚莊鎮為了改善水產品品質,除了進行標準化魚塘改造外,去年還為養殖戶推廣了底部增氧技術和蝦鱉混養技術。
37歲的徐成德養殖青蝦已有10多年。他說:“原先的魚塘面積小且淺,隨著蝦的排泄物、飼料、淤泥等的堆積,水質變得很差,氧氣也不足,所以養殖的魚、蝦就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病害,產量和效益一年不如一年。”為了增加效益,徐成德在縣漁業技術部門的引導下,從太湖引進青蝦原種,來提高蝦的品質和青蝦的效益。然而,由于是老魚塘,之前的問題依舊存在。徐成德在我縣漁業專家的介紹下,去年投資了6萬多元對68畝魚塘進行改造。徐成德說,改造后養殖成本有了明顯減少。“魚塘的面積和深度有了增大和加深,所以氧氣供應量比較足,這樣一來增氧機的用電量就節約了不少。以前高峰期時,68畝魚塘每個月的電費需要上千元。現在最多也只有300多元。”而隨著青蝦患病率的下降,每畝50多元的生物劑也免了。
去年由于天氣原因,冬季青蝦的產量普遍偏低,甚至有些養殖戶出現了零產量的現象。徐成德由于進行了標準化魚塘改造,又增加了底部增氧機,每畝產量在25公斤,平均每公斤的批發價在70元。據悉,今年姚莊鎮青蝦養殖戶將在青蝦塘里套養菜花魚,以此增加效益。
張方明是姚莊鎮漁民村村民,從事六塔鱉的營銷已近5年。“最近,我每天都要從養殖戶那里收購500公斤六塔鱉,送往上海、蘇州等地的各大酒店。”張方明說,等到春節時,水產品還要暢銷。據縣漁業專家分析,姚莊鎮水產品熱銷的原因,除了占據有利地理位置外,和2007年開始的標準化魚塘改造和底部增氧技術的運用是分不開的。該村養殖戶項建軍養殖了11畝六塔鱉,2009年完成了標準化魚塘的改造,并全部安裝了底部增氧裝置,不僅改善了六塔鱉的質量,也增加了六塔鱉的產量。
據悉,漁民村共有六塔鱉養殖面積586畝、養殖戶56戶,甲魚塘全部套養了黃顙魚(汪刺魚)。2009年,有100畝甲魚塘使用了底部增氧技術,今年該技術有望得到進一步推廣。據縣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陸立剛介紹,我縣水產業發展得如此迅速的原因有三個:其一,近年來我縣標準化魚塘改造力度大。通過改造,魚塘生產設施條件得到改善;其二,水體容量增加,養殖的水產品品質提升;其三,新技術、新產品、新品種的推廣,使養殖戶收入明顯增加。“我縣從2007年開始實施標準化魚塘改造以來,財政投入已達1600多萬元,改造面積2.5萬多畝,推廣底部增氧技術面積1180多畝。縣漁業部門每年還推廣新品種2種到3種,使養殖戶的經濟效益進一步提升。”陸立剛說。
據統計,2009年,全縣水產品養殖面積為7.56萬畝,水產品總產量達到2.77萬噸,比2008年增加600噸;產值6.26億元,同比增加4000萬元。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