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河蟹(Eriocheir sinensis),又名中華絨螯蟹。俗名有螃蟹、毛蟹、清水蟹等。在分類學上屬節肢動物門,甲殼綱,十足目上,爬形亞目,方蟹科。
形狀特征:
河蟹全身被一層堅韌的甲殼所包裹,它的頭部和胸部連在一起,成為軀干的主體,叫頭胸部。因此,頭胸部腹背甲又稱頭胸甲。頭胸甲的背甲前緣正中為額部,有4個齒狀突起,稱額齒;左右前側緣各有4個銳齒,后緣較為平直,與腹甲相接。額部兩側各有一具柄復眼,著生于眼眶之中,可以伸縮,復眼內側有2對觸角,內里的第一觸角與大觸角都有感覺作用。第二對觸角基部有一排泄孔,用以排除尿液。河蟹的口器在頭胸部的腹面,由1對大顎、2對小顎,3對顎足組成,攝食時食物必須通過6道屏口門才能進入食道。胸足是胸部的附肢,包括1對 足4對步足; 足特別強大,成鉗狀,掌部密生絨毛,雄蟹更甚,其功能為攝食和抗敵;步足的功能為步行。河蟹的腹部扁平,又稱蟹臍,共分7節,彎向前方,緊貼頭胸部腹面,雌性構成近圓形,俗稱團臍,雄性為狹長近似三角形,俗稱尖臍。腹臍的形態是區別雌雄最顯著的標志之一。另外,河蟹頭胸部的腹甲中央有一腹甲溝,周緣生有絨毛,生殖孔開口于最末節,左右各一個。雌性腹部第2-5腹節上各有一對腹肢,呈雙肢形,內肢上密集剛毛,有抱卵和攪水作用;雄性腹肢已轉化為交接器,第1-2腹節上各具一對,其中第1對呈骨質化,呈管狀,頂端密生剛毛,有交接作用。
生活習性
河蟹棲居隨各個發育階段不同而相差異,在蚤狀幼體階段,需生活在半咸水或海水的環境里,過著浮游生活,蚤狀幼體變態為大眼幼體后,進入蟹苗階段,便能離開海水環境,而在淡水水域中生活。大眼幼體變為蟹花后,一直至成蟹,其主要生活方式為底棲穴居。河蟹為雜食性動物,常食水生植物和岸邊一些植物,喜食動物性餌料,如魚、蝦、螺、蚌、蜆等,對腐臭的尸體尤感興趣。河蟹食量大而雜,饑餓時能殘害同類。隨著水溫的下降,食量減少,到10℃以下時,食量減或停止攝食。
經濟價值:
河蟹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為人們喜愛的水產食品。據分析,每100克河蟹鮮肉中含蛋白質14克,脂肪5.9克,碳水化合物7克,另外還得豐富的礦物質和維生系A。總含熱量比大部分魚蝦都高。河蟹還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蟹肉能清熱散血,養筋益氣,可治筋骨損傷,疥癬、燙傷;蟹爪可治產后淤積腹痛。;蟹殼攻毒清淤,可治淤血積滯、乳痛、凍瘡等癥。
可蟹食用方法簡便,大致有蒸、煮、油燉、面拖等,還可以制作各類點心,能與蔬菜搭配而成名菜肴。通常以蒸、煮剝食為主,以保持其原汁原味。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