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2005年06月08日新聞)自5月30日浙江近海水域突發大面積含毒赤潮截至6月7日,我省除舟山北部岱山丁嘴門一中街山一嵊泗海域上千平方公里和洞頭監控區周邊海域300平方公里赤潮仍在維持外,其余區域發生的赤潮均已開始消退。
據省海洋與漁業局昨日發布的消息:本次赤潮的主要災害海域溫州南麂海域已造成1000多萬尾各種魚類死亡,7種死魚(美國紅魚、鯛類、黃魚)和貝類(貽貝、扇貝)已緊急送往農業部東海水產品質檢中心檢測。
從6月2日中午起,溫州南麂赤潮發生海域網箱養殖魚類相繼發生死亡,據初步統計,已死亡成魚約56萬尾,魚苗300萬尾,親魚900萬尾,鮑魚4萬只,直接經濟損失近2000萬元。
省海洋與漁業局在昨天的報告中說:象山港內的小面積赤潮已經消亡;南麂周圍海域發生的大面積赤潮已經從最高時的500平方公里,縮小到了15平方公里:玉環雞山至坎門海域、大陳島周圍海域和朱家尖附近海域發生的小面積赤潮,均出現不同程度消退。本次赤潮一個顯著的特點是:除長江口海域附近發現的1000平方公里的赤潮優勢藻種為無毒的骨條藻外,其余各次赤潮優勢藻種均為有毒的米氏凱倫藻(又稱長崎裸甲藻)。
省海洋與漁業局昨日要求各地繼續加強赤潮監視監測工作,及時做好赤潮信息的發布;并提醒廣大消費者:在檢測檢驗最終結果出來之前,應慎用來自赤潮區的各種貝類海鮮。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