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這個周六,邀請讀者和網友一起自駕車到太湖去看食藻魚。
太湖,沿湖流域1700萬居民的母親湖,由于湖氮、磷超標導致富營養化嚴重,近年來藍藻大規模爆發。
俗稱花白鰱的食藻魚,每年能消滅50斤藍藻。這么大一個太湖里,每年需要1億條食藻魚去消化。
為太湖捐一條食藻魚,只需6角錢。
杭州日報網公益平臺特別發起“為太湖水健康,請你捐6角錢”行動,就是想提醒大家知道,我們身邊還有這樣一個湖泊需要關注。
昨天,3輛自駕車帶著我們的讀者和環保志愿者共13人從杭州出發,去往湖州的南太湖,去看食藻魚生長的地方,去聽只有那里才聽得到的食藻魚的故事。
第一次看到太湖的讀者捺不住了 到了湖州,冬天,各種生物都在養精蓄銳,成年的花白鰱已經打撈上來,太湖水也在“調養”階段,所以很平靜。岸邊視線廣闊,空氣清新,可惜天公不作美,看不到對岸,也見不到清澈的太湖水。
湖州市漁政漁港監督管理站請了水產專家為我們講解太湖的生態環境和食藻魚的生長歷程。志愿者們提出了不少疑問。
原本在網絡上搜到的太湖生態環境和食藻魚的情況,遠不如在實地聽專家講得詳細透徹。湖州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的專家沈乃峰告訴我們,太湖的營養物質過剩,標準湖泊總氮含量為0.3毫克/升,而太湖是4毫克/升。
沈乃峰的切身感受:上世紀90年代時在太湖上劃船,那一湖碧波讓人感覺像是在顏料上走過。現在水已經沒那么綠了,尤其到了六七月份,赤潮厲害,湖水的顏色變得渾濁不清。
有些讀者第一次看太湖,看到此景有點耐不住了:“太湖水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干凈,我以為能見底呢。”杭州的徐女士用震撼形容她的感受,并不言過其實。“真沒想到太湖正遭受著這樣的污染,我真想借此呼吁大家一起為太湖捐食藻魚。”
“太湖是大家的太湖,6角錢并不貴,大家都來捐一條食藻魚,就能還我們一個潔凈的太湖。”大家一下就達成共識。
放魚節解太湖憂 從沈乃峰這,我們還看到了更多數據。太湖每年投放的花白鰱為1100萬尾,相當于3.5尾/畝。但太湖所需的花白鰱存塘量指標是20克/立方米。也就是60斤—70斤/畝,20尾/畝。
花白鰱的養殖,并非易事。一條魚苗的培養需要半年到一年。而且魚苗很“精貴”,對環境的要求很高。花白鰱的“老家”在長江,得依靠季節變化、河水回流的時候才能繁殖。受環境所限,在太湖里的花白鰱沒有繁衍后代的能力,只能依靠人工養殖。
到了秋天,正是收獲花白鰱的時候。聽說太湖里捕上來的花白鰱比池塘里養殖的好吃。
湖州漁政漁港監督管理站的錢仕強說,再過幾天,也就是2月23日,就在我們所站的這片漁港,將舉行放魚儀式。到時候這里會異常熱鬧。去年的放魚節聚集了從太湖周圍各個縣市的很多環保志愿者。最開心的是那些孩子,看見一條條活蹦亂跳的魚苗下水,他們都歡呼雀躍。
我們的環保志愿者很有想法,他們對漁政漁港監督管理站提議把放魚節做成一個長期的活動,讓每個想做公益、有愛心的人都有機會親身感受放養食藻魚的快樂。“親手放養食藻魚,比認購食藻魚更有意義。尤其是讓孩子們感受一下,這樣可以從小增加他們的環保意識。”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