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常規集約化的鰻魚養殖依靠大量換水和藥物防治病害,嚴重制約鰻魚業的生存和發展。鰻魚可控生態養殖技術,不僅節水節能,還能減少用藥或不用藥,是可行的鰻魚養殖新技術。
□文/福州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 袁重桂 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 關景象
1、什么是鰻魚可控生態養殖?
答:當人們談到“生態養殖”時,大多會理解為一種簡單、天然、粗放、低產、低效的養殖方式。然而,當增加“可控”二字時,以上理解則是完全錯誤的。可控生態養殖是一種集約化、高效率的精養殖模式,具有“健康安全、經濟實用、節能減排、高效環保”等特點。
“鰻魚可控生態養殖”是一項比較復雜的生態系統工程,通俗地說,就是通過人為有意識地改變現有鰻魚養殖設施,盡可能地調控和營造更加適合鰻魚生長發育的良好生態環境:利用生物相互抑制的原理,有效防止病蟲害的發生,減少用藥或不用藥;通過控溫和保溫減少因氣候變化對鰻魚養殖造成的影響,大大縮短生長周期,提高飼料效率;通過減少換水甚至不換水,節約大量能源,降低生產成本;通過適度光照和增氧提高水體生態系統的活力;通過物理方法處理鰻魚糞便控制生物消化平衡,保持微生態的自凈能力。通過這些措施,使水體生態系統超越自然,按照我們的愿望高效地生產健康、安全、優質的鰻魚。
2、為什么可控生態養殖要保溫?
答:鰻魚是變溫動物,其生長、代謝效率均取決于養殖水體溫度,當溫度適宜時(歐鰻25℃左右,日本鰻27℃左右),其體內代謝旺盛,對食物消化和吸收效率最高,生長速度最快。溫度過高或過低,鰻魚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受影響,生長相對較慢。在鰻魚養殖中建造溫棚、安裝加溫和控溫系統,保持鰻魚最適生長溫度,不但有利于鰻魚生長,也有利于各種浮游生物和細菌等微生物的繁衍,保持水體中微生態平衡。同時,搭建溫棚可以適當采光以滿足水體中光合浮游植物的生長需要,有效消耗水中營養物質,凈化水質;溫棚還有利于減少熱量的散失,使水體溫度保持相對恒定,使鰻魚養殖基本不受季節和氣候變化的影響。
3、為什么可控生態養殖要加裝增氧系統?
答:可控生態養殖與傳統工廠化養殖不同,養殖水體中含有大量的浮游動物、浮游植物、分解性微生物。在陰天和夜間,特別是后半夜,養殖水體中的所有生物降低或停止光合作用,而相對呼吸作用耗氧量大大增加,有可能造成水體短時缺氧,對鰻魚健康造成威脅,這是可控生態養殖的瓶頸問題。若此時不增加水中溶氧,最容易發生鰻魚浮頭缺氧死亡、水質急劇惡化等后果。因此,有必要在鰻魚養殖池中加裝增氧設施,及時給養殖水體增加溶氧,突破每一天可能發生短時缺氧的瓶頸。通過加強增氧還可有效保持水中微生物的高消化能力,可大大提高水體中鰻魚養殖密度,從而獲得單位面積的相對高產,提高生產效率。
4、為什么可控生態養殖要避免大量換水?
答:“大量換水”幾乎是我國工廠化水產精養模式的“專利”,由于養殖密度較高,水質容易惡化,不得不采取大量換水的方式,常常是日換水量達數倍,甚至十多倍。如此大換水養殖,造成水體中浮游生物和分解性微生物極少。俗話說:“水至清則無魚”,魚長期生活在清水環境里,近似于人類生活在沒有植被和濕地的沙漠里,生存環境是十分惡劣的。大換水造成的清水養魚的害處很多,如:
A.養殖水體中魚類排出的糞便,因缺乏浮游生物和分解性微生物,不能及時被分解而大量積累;
B.水體中溶解氧因養殖生物呼吸作用不斷消耗,同時又缺少光合作用補充,容易導致水中溶解氧迅速減少;
C.水霉菌等有害病菌和鰻魚常見寄生蟲(如小瓜蟲、擬指環蟲、車輪蟲等)最容易在這種單調的清水系統中先于藻類等光合浮游生物和浮游動物大量繁殖,容易造成魚類暴發性疾病;
D.養殖過程中頻繁換水,不僅浪費了水資源,而且每次換進的新水對于魚類來說都是一個新的環境,造成魚類經常處于條件應激狀態,嚴重影響其攝食和生長;
E.大量換水造成養殖水溫不容易恒定,不但造成魚類應激,還造成加溫耗能加大,生產成本提高;
F.因頻繁換水而經常通過水源帶來病原細菌、病毒和寄生蟲,大大增加了魚類發病的幾率;
G.魚類在清水中沒有安全感,容易受環境影響應激,攝食效率也會因此而大打折扣。
細數大換水這些弊端,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可控生態養殖模式不采用大量換水的道理。可控生態養殖講究的就象人們常說的“養魚先養水”,所謂“養水”,是在養殖過程中盡可能地減少換水甚至不換水,在養殖水體中有意培養大量的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和分解性微生物等,讓水體構成一個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讓各種微生物高效地消化魚類產生的糞便和水體中的其他有害物質,凈化水質,為魚類營造一個平衡、穩定的良好生態環境,能有效避免因清水養魚造成的種種弊端。
5、為什么可控生態養殖不能使用水體消毒劑等藥物?
答:可控生態養殖技術的一個最重要環節是在養殖水體中培養大量的浮游動、植物和分解性微生物,有時也要在養殖水體中加入“益生菌”,其目的是通過水體的生態系統實現水質自凈,同時抑制有害病菌和寄生蟲的暴發,保護魚類安全。如果養殖過程中使用水體消毒劑、抗生素或殺蟲藥物,將導致各種微生物大量死亡,使精心建立的水體生態系統遭受破壞甚至崩潰。而當水中生態系統失衡,水體中的有害病菌和寄生蟲總是捷足先登大量繁殖,繼而引發病蟲害。濫用藥物將陷入“用藥-換水-疾病-用藥”的惡性循環中,魚類常發生藥物誘發性多種疾病,并可能造成魚類中藥物殘留超標的風險。可控生態養殖需要一個穩定的多樣性生物系統,任何藥物的使用都有可能使該系統受到破壞,甚至造成嚴重后果。
6、為什么飼料配方對可控生態養殖有影響?
答:可控生態養殖系統中微生物的消化能力與魚類糞便排放量是一個動態平衡,糞便排放過多,將造成微生態失衡,產生不良影響。飼料配方是否合理,直接影響飼料的消化吸收率和魚類糞便中的營養物質含量。鰻魚長期攝取營養配方不合理的飼料,會造成其本身健康狀況不佳,進而影響飼料消化吸收率,增加生態系統負擔,同時降低魚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此外,鰻魚飼料中若添加抗生素,將殺死鰻魚腸道中的有益菌群,也會影響鰻魚的消化吸收能力。選擇良好的飼料配方有利于提高其消化吸收率,在飼料配方中添加發酵豆粕或其他活性發酵產物,對培養鰻魚腸道有益菌群,幫助鰻魚消化吸收十分有利。
7、為什么可控生態養殖需要合理密度?
答:在可控生態養殖系統中,魚類產生的糞便主要依靠水中微生物及時進行消化,而水體生態系統對魚類糞便的消化能力是有極限的,養殖密度過高,所產生的糞便有可能會超出生態系統的消化能力,生態平衡將被打破,水質將惡化。為避免出現這種狀況,控制適當的養殖密度非常關鍵,經初步試驗表明,在不換水、不排污、保持溫度相對恒定的條件下,幼鰻培育密度500-800尾/m2是可行的;成鰻養殖在不換水、不排污的條件下,放養密度可達6-8kg/m2。
8、可控生態養殖模式如何實現更高密度養殖?
答:在可控生態養殖模式中,實現更高密度養殖的關鍵是如何突破水體生態系統對糞便的消化極限,這也是讀者最關心的問題。我們知道,微生物消化的極限是不可以突破的,唯一的解決辦法是采用物理方法將水體中部分魚類糞便分離出來,減輕微生物的負擔,實現人工控制下的平衡,這是可控生態養殖的一個關鍵環節。具體分離方法有很多種,常用的如微粒過濾法、人工濕地過濾法、氣旋發泡分離法等。人工分離魚類糞便效率越高,則可放養的密度越高。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