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飼料業順利走出三聚氰胺事件的陰影了么?沒有。
近期,一個消息讓國人倍感震驚:三聚氰胺毒奶粉重出江湖了。據悉,這批毒奶粉正來自2008年全國清查的漏網之魚。當年部分奶粉經銷商手中尚存有大量有毒奶粉,由于監管體制的漏洞,他們躲過了“監管風暴”,隨后紛紛向外界低價傾銷。
這與飼料業有何關系?關系極大。本報曾刊發專題報道,揭露飼料業的一些人違法添加三聚氰胺,在業界引發軒然大波。近日,廣州市奶業協會理事長王丁棉對媒體透露,2009年6月,曾有一福建飼料商從奶粉經銷商手中購買了六七萬噸三聚氰胺嚴重超標的奶粉,準備用作飼料。簡言之,飼料業曾是三聚氰胺的主要傾銷市場之一,毒奶粉重新露面,飼料業也務必嚴陣以待。
山雨欲來風滿樓。廣州市、東莞市已經在飼料業開展緊鑼密鼓的普查。
筆者曾樂觀地認為,三聚氰胺毒奶粉一去不復返了,我們已經輕舟快馬進入安全的“后三聚氰胺時代”。看來,言之過早,作為一頭觸目驚心的兇猛動物,三聚氰胺現象尚未進入歷史的博物館。它潛伏著,醞釀著,隨時準備把得意洋洋的我們撲倒在地。
就三聚氰胺問題,筆者曾無數次與飼料業人士激烈地“探討”。許多人提起來就忿忿不平,“媒體亂報,害了奶業還不夠,還要害飼料業嗎?”
悲哉!蒼蠅永遠厭惡拍子,蜜蜂從來不懼荊棘。是某個行業的銷售和盈利重要,還是整個民族的生命健康重要?是某些奶企自取滅亡,還是媒體無端坑害了它們?也許中國的媒體存在諸多缺陷,但在報道三聚氰胺一事上,他們問心無愧。沒有媒體執著地追蹤和挖掘,中國的嬰兒和動物還得在沉默中忍受有毒食物多少年,無人知道。而事實也再度證明,依賴監管和良心都不太靠譜,只要社會的聚光燈稍微轉移一下目標,陰暗之物就會按捺不住寂寞。
《資本論》中有一句膾炙人口的名言,“一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會非常膽壯起來。只要有10%的利潤,它就會到處被人使用;有20%,就會活潑起來;有50%,就會引起積極的冒險;有100%,就會使人不顧一切法律;有300%,就會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絞首的危險。”這句話拿來形容三聚氰胺毒奶粉的死灰復燃,可謂恰如其分。
當然,許多行業人士感到委屈。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他們干干凈凈做人做事,卻被外界大而化之歸入黑心者一類。是的,你這個企業可能是干凈的,但在一塊誠信缺失的土地上,誰敢相信那些沉默的大多數?飼料業的潔身自好,不但來自企業的自律,也來自企業之間的他律;不但來自監管者的審查,也來自媒體乃至利益無關者的聚焦。只有丑惡真正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一個行業才能擺脫魚龍混雜犬儒市儈的形象。
社會草木皆兵,沒有誰可以真正獨善其身。在外界懷疑的目光中,飼料業只能更嚴肅更“苛刻”地要求自己。否則,國產奶業就是前車之鑒。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