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又是一年一度的春節,山東省萊州市永安路街道海廟姜家村到處洋溢著節日的喜慶,屋檐邊、樹枝上掛上了紅燈籠。
這幾天,水產養殖戶杜延武忙著給親朋好友拜年,自己家也團團圓圓,可他心里卻還惦記著海冰對自己養殖區的影響。
歡樂豁達,過好春節
15日早上,杜延武已經和孩子、妻子準備妥當,準備到鄰村去給姑姑拜年。“按照我們這兒的習俗,今天應該是給姑姑拜年,明天就要到老丈人家去拜年了。”杜延武通過電話告訴記者。
杜延武說,大年初一,他和孩子、妻子以及其他幾個關系要好的朋友,結伴到村里的長輩和親朋好友家去拜年。“我們一個上午轉了大半個村。我們村的兄弟姐妹都是一條心,今年海冰比較嚴重,誰家要是有個難處,都是一塊幫扶著就過來了。”他說。
提起海冰,杜延武流露出些許辛酸,因為渤海和黃海北部近30年來同期最嚴重的海冰差點讓杜延武一年白辛苦了。
“去年我養了5萬籠扇貝,但海冰真是來了個措手不及。聽到有比較大的海冰要來后,我們抓緊時間搶收,但還是有3000多籠沒有收上來,損失了有20萬至30萬元。這樣凈收入差不多就剛好抵去損失。”他告訴記者,“養殖扇貝本來就是要看天吃飯,遇到這樣的自然災害也沒有辦法。大年三十晚上,我們炒了六七個菜,有芹菜炒肉、燒海魚,一家老小高高興興地吃了頓團圓年夜飯。一年到頭了,我們這兩天再串串親戚,給大家拜個年。”
政府支持,生產自救減損失
“今年的海冰這么嚴重,不僅來得早,而且離岸距離也遠,我從來沒見過。多虧海洋與漁業局的人提早通知了我們,抓緊時間搶收,才減少了些損失。后來,他們也是幾次來養殖灘涂詢問受災情況,我們感覺心里暖和不少。”杜延武說。
杜延武告訴記者,近日附近村民每天都在為海邊的養殖池破冰,保證池塘的魚、海參等水產品能夠呼吸。“大年初一那天,村民早上起來都去給養殖池破冰了,估計正月這幾天還得去。這倒是往年春節所看不到的。”他笑著說。
今年發生罕見海冰后,當地政府和漁民們一樣著急。47歲的王德軍是山東省萊州市城港路街道朱旺村的水產養殖戶,面對20畝冰封的海參養殖池束手無策。萊州市海洋與漁業局漁業科副科長陳榮杰了解到情況后,為王德軍提供了破冰增氧、建臨時擋風墻保溫的自救方案。
“這個方案就是在海參池冰面上鑿幾個透氣孔,為冰下海參增加氧氣、釋放氨氮等有害氣體,同時用玉米秸稈在海參池北沿堆起臨時擋風墻,幫助海參池增溫保溫,加快海冰融化。”陳榮杰說。
據介紹,海參并不怕低溫,當水溫低于3℃時,海參就會冬眠。在冬眠過程中,它們會吐出含氨氮氣體,這些氣體若排不出來就會對海參生存造成較大影響。因此,只要為海參破冰增氧,就能有效降低損失,實現抗災自救。
新年期盼:水產養殖戶享受保險
“過完春節,新的一年就開始了。俗話說‘新年要有新氣象’,我要重新計劃一下今年的生產,打起精神來搞養殖,先修補一下工具,扇貝籠什么之類的都需要補一補。”杜廷武這樣寄語新年。
杜延武告訴記者,今年扇貝價格非常好,17元到18元一斤,可惜自己有3000多籠沒有收上來。“明年準備多養幾千籠,把損失補回來。為了防止再受海冰影響,來年收獲的時候不行我就提前收,收獲的扇貝小點總比沒有收上來要好。”他說。
但杜延武表示,水產養殖不能一直“看天吃飯”,來年還是希望政府和保險公司牽頭,能夠讓水產養殖戶享受到水產養殖保險,不再讓漁民和水產養殖戶為風暴潮和海冰等自然災害買單。
記者了解到,我國在2008年6月啟動水產養殖保險市場,但這一保險市場仍處于理論探索和實驗階段。我國水產養殖產量占世界總量68%,但由于水產養殖尤其是非工廠化的海水、淡水養殖對自然環境依賴性較強、存在巨災風險,國內水產養殖保險市場處于保險機構不敢保、水產養殖業承擔不起高額保費的尷尬局面。
記者在跟隨國家海洋局海冰調查組調查時,不少業內人士就呼吁,有關部門應在今后的政策性農業保險推進過程中,給予水產養殖保險保費一定補貼,增加水產養殖保險險種,為水產養殖戶吃下一顆“定心丸”。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