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魚營養不良癥
發布時間:2010/2/24 11:14:25 來源:廣東農村信息直通車 編輯:呂曉峰
我來說兩句(0)

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在以人工餌料為主的情況下,淡水養殖動物只有得到全價配合餌料,才能健康、迅速地生長,蛋白質、糖、脂肪、維生素及礦物質等營養成分缺乏或過高,即營養不良,不僅影響其生長、發育,增加餌料系數,嚴重時還會引起疾病和死亡。
1.蛋白質不足或過多癥 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是淡水養殖動物不可缺少的組成成分。蛋白質缺乏,不僅影響淡水養殖動物增重,而且還影響其生命活動。如鰻鱺餌料中不含蛋白質時,魚體明顯減重;鯉魚缺乏蛋白質及維生素時,體質惡化,脊柱彎曲,平衡失調,并嚴重影響內臟組織。 淡水養殖動物對蛋白質的需要量較高,蝦為30%~40%,魚類為40%~50%,鱉則為43%~55%。如斑點叉尾鲴在密養的情況下,餌料中的蛋白質含量不能低于40%,當餌料中蛋白質含量為25%時,魚體增重僅為吃餌料中含40%蛋白質魚體增重的12.8%;當餌料中僅含10%蛋白質時,魚體失重。鱉餌料中蛋白質含量為43%時,才可滿足生長需要。但也不是蛋白質越高越好,蛋白質過高,不僅不經濟,而且增重率降低。鰻鱺餌料中蛋白質含量超過43.4%時,、魚體增重;超過44.5%時,餌料系數增加,魚的生長和蛋白質積累卻幾乎不變。 另外,餌料中各種氨基酸比例不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有害的。斑點叉尾鮰餌料中的賴氨酸低于1.25%~1.75%時,生長緩慢;虹鱒投喂含13.4%亮氨酸的餌料10~11周后,則出現脊椎側凸、鰓蓋和鱗片畸形等病癥。
2.糖類不足或過多癥 淡水養殖動物可將碳水化合物、纖維素等糖類作為能量來源。大量研究表明,魚類餌料中碳水化合物含量應為10%~40%,其中,溫水性魚類餌料中碳水化合物的適宜含量為30%,冷水性魚類為21%;草魚餌料中纖維素含量應為10%~20%,青魚為8%,團頭魴為12%。餌料中糖類含量過高,易引起淡水養殖動物內臟脂肪積累,妨礙正常機能。糖類攝入不足時,餌料利用率降低。糖長期攝入不足,還可引起代謝紊亂,生長速度下降,肌體消瘦。
3.脂肪不足或變質癥 淡水養殖動物對脂肪的需求不高,如魚餌料中脂肪含量為4%~18%,鱉餌料中油脂含量為3%~5%已足以。餌料中脂肪含量過高,可引起淡水養殖動物組織器官脂肪沉積過多,妨礙其生理機能。但餌料中必需脂肪酸缺乏時,可引起生長緩慢、貧血、爛鰭、豎鱗、眼球突出、死亡率增加等癥。 脂肪很容易氧化,氧化后產生的醛、酮、酸不僅影響餌料價值,而且對淡水養殖動物有一定的危害性。如鯉魚攝食氧化脂肪1個月后,患背瘦癥,病魚背部肌肉萎縮、壞死,嚴重時死亡。鱉投喂變質魚肉,會出現變性脂肪癥,病鱉柔軟乳白色的脂肪組織變成較硬的淡黃色或黃褐色,肝臟發黑,骨骼軟化;病重者背腹部顯著隆起,全身浮腫,最后死亡。
4.維生素缺乏癥 一種好的餌料應含有維生素A、D、E、K、B1、B2、B6、B12、C、煙酸、葉酸、泛酸、膽堿、肌醇等。如長期缺乏某種維生素,淡水養殖動物生長緩慢、抵抗力下降,甚至死亡。如鯉魚餌料缺乏維生素B時,食欲可降低4~5倍;缺乏維生素B6時,可引起痙攣、腹部水腫、眼球突出。鰻鱺缺乏維生素B1、B2及泛酸時,生長緩慢、運動失調、皮膚出血;缺乏維生素B2時,畏光。羅氏沼蝦缺乏維生素C時,厭食,活動力降低,創傷愈合緩慢,腹部、頭胸甲和附肢的幾丁質下面,鰓、前腸及后腸的壁上出現黑斑。
5.礦物質不足癥 礦物質不僅是淡水養殖動物的重要組成成分,而且其生理功能是多方面的。倘若缺乏這些物質,就會產生代謝障礙和多種缺乏癥。如餌料中缺乏礦物質磷時,鯉魚頭蓋骨、鰓蓋骨畸形,眼球突出;團頭魴鰓蓋骨凹陷、殘缺,肋骨畸形。鯉魚、虹鱒餌料中缺鋅時,生長緩慢,皮膚、鰭易發生糜爛,虹鱒還會出現白內障。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