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7時23分報道,隨著氣溫回暖,持續三個月的黃渤海海冰冰情接近尾聲,這場三十年來最嚴重的冰災讓山東、遼寧等地的海水養殖業損失慘重。與其他行業受損不同,一向活躍的商業保險,在海水養殖這一蘊含著巨大商機的市場中,卻出人意料地“集體失聲”。
虎年春節,山東煙臺虎頭崖鎮小溝村漁民姜培堯怎么也高興不起來。海里的冰情已經極大緩解,但是巨大的損失卻無法挽回。
姜培堯:今年(因為)這個冰災受損大了,有300萬左右,因為我養了6萬多籠,現在損失了2萬多籠,收獲了4萬籠,這4萬籠也已經受損了。損失這塊一個是器材,扇貝養殖的器材籠,球,梗繩是沒有了,再一個是去年的收成,扇貝的收成全都沒有了,300萬左右吧。
遭受巨大損失的不只是老姜自己,據統計,這次冰災,僅山東損失水產品就達20多萬噸,超過10億元。而據遼寧省海洋與漁業廳的初步統計,冰災造成遼寧海洋漁業的損失超過20億元,其中灘涂貝類的死亡率至少在70%以上。
一場冰災,讓漁民巨大的投入打了水漂,而缺乏保障,更讓他們對未來充滿擔憂。姜培堯從事海上養殖已有十三年,深知其中的風險,他給自己和雇傭的工人都買了人身意外傷害險,但他最希望能夠“ 保險” 的扇貝,卻找不到任何險種可以投保。
姜培堯:這個多年以前就考慮過,但是保險公司不接保,也沒法理解,就說自然災害,沒保障,如果有保障咱也不投保險了,沒保障才投保險了,但是人家不給保。現在這個自然災害吧,可能是保險公司的業務有相關的規定,保險公司有人身這塊保險,咱養殖戶希望入這個保險,但是它不給咱保,也沒什么措施。
農業保險按農業種類不同分為種植業保險和養殖業保險,水產養殖保險包含在養殖業保險之內。雖然商業保險公司對于農業險種多有涉及,記者致電多家保險公司,卻都沒有水產養殖險這一險種。
商業保險不愿涉“海”,究其原因,渤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萊州分公司副經理劉松華認為,根源在于“風險”二字。
劉松華:近海養殖這個行業的特點是虧三年,盈一年,盈虧明顯,保險公司負擔不起這個責任。比如,它要一千個養殖戶,每個養殖戶收取保費幾千元,保障幾十萬或者幾百萬,如果有幾戶出險,保險公司就要賠償幾百萬。
煙臺大學海洋學院副教授孫衛明表示,商業保險不愿介入海水養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海水養殖屬于新興產業,一旦養殖戶出現損失,對于損失形成的原因,很難進行準確的鑒定。水產品死亡了,到底是因為自然災害還是因為技術失誤,到底是因為疾病還是因為停電斷電等其它原因,把這些鑒定清楚,技術含量太高,容易引起糾紛。
孫衛明:水產業(出險)怎么來評估也是一個問題,它畢竟是個新興產業,它和養豬、畜牧不一樣,養豬行業幾千年都有了,水產養殖也就幾十年。
高風險出險責任難以界定,這讓眾多商業保險處于尷尬的境地:保費太高,養殖戶無力承擔,購買保險的積極性肯定不夠;保費太低,面對這樣一個高風險的行業,保險機構肯定有賠無賺。商業保險只得選擇“集體失聲”。
劉松華:保險公司叫做商業保險公司,以營利目的,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保險公司單方面承擔責任太大。
近海水產養殖業近年來快速發展,而這場三十年來最嚴重的冰災則為水產養殖敲響了“風險警鐘”。對此,渤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萊州分公司副經理劉松華表示,增強水產養殖者的抗風險能力,大力發展水產養殖保險已經刻不容緩。而這僅靠商業保險公司是遠遠不夠的,政府在政策和補貼資金上的支持必不可少。
山東萊州海洋與漁業局漁業科科長李國江表示,由于海水養殖的高風險性特點,相關保險也要有別于其它的商業保險模式。除了政府支持,還要積極借助漁業互保協會等社會組織的力量,逐步探索形成“養殖戶投保+政府補貼+商業保險公司承保”的現代漁業保險模式。
李國江:我們十分希望政府能夠借鑒先進漁業國家的經驗,盡快建立起國家財政補貼扶持、廣大漁民積極參與的政策性漁業保險制度,為現代漁業發展保駕護航。
漁業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較大,風險非常高,據統計,我國每年因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漁業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60億元,首都經貿大學教授庹國柱認為,漁業保險走純商業保險之路無法保證其正常運行,必須盡快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政策性漁業保險機制。
庹國柱:現在我們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對漁業生產這塊的保障還沒有納入進來,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進一步農業保險的試驗要擴大覆蓋面,這對漁民來講是個福音。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