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5月下旬,草長鶯飛的季節,遼南農村一片新綠。
在鞍山市臺安縣文才村,一棟棟白色的塑料大棚,整齊地鑲嵌在廣袤的原野上,猶如碧海中的點點白帆;大棚內瓜秧碧綠,滿目春色……
時下,在遼南農村,像養蜂協會、西甜瓜協會、孵化協會、觀賞魚協會、君子蘭協會……具有鮮明特色的農村經濟專業協會猶如雨后春筍。它們的出現使得一大批新興特色產業蓬勃興起,在農民增收致富的道路上發揮著積極作用。
小甜瓜牽出大市場
文才村是臺安縣的一個富庶小村,以盛產西甜瓜馳名。現在西甜瓜產業紅紅火火,種植面積達2000多畝,僅大棚就有1200棟!去年僅銷售西甜瓜收入就達2000多萬元,農民人均收入5400元。村黨支部書記劉村喜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告訴筆者:“西甜瓜產業紅火,多虧了村西甜瓜協會啊!”
過去,文才村農民沒有自己的組織,瓜農們各自為戰,互相壓價。好生生的西甜瓜愣是賣不上價錢。自打成立農協會后,統一管理,統一技術,統一銷售……組織起來的瓜農們揚眉吐氣了,西甜瓜不愁賣了,他們的西甜瓜遠銷到吉林、黑龍江、河北等地。
村民羅慶云過去家境貧寒,一家4口住兩間破舊的房子。自從入了農協會,種上西甜瓜后,小日子過得異常紅火。筆者在羅家看到,大棚里滿目蔥綠,密密麻麻的瓜蔓爬滿了地,羅慶云夫妻倆忙著掐尖、灌水、施肥……現在,羅家蓋了5個大棚,每年兩茬瓜,還有西紅柿,按每畝5000元純收入計算,一年下來就是2萬多元啊!據介紹,現在,文才村有160多戶農民種植西甜瓜,最多的農戶一家就蓋了12個大棚。
筆者注意到,眼下,特色農協會在遼南農村異常活躍,它的最大優勢就是巧打“特色牌”,瞄準市場特色,以“新、奇、特”產業取勝。由此,一些過去并不被看上眼的行業、產品,經過農協會的參與、引導,被做大做強了,并形成了特色產業。
觀賞魚游向四面八方
35歲的石全成原是鞍山千山區達道灣鎮一個普通的農民,前年牽頭辦起了觀賞魚協會,帶領著農民把個小小的觀賞魚“散播”到全國各地。可別小看了這些熱帶觀賞魚,去年該地區僅此收入就達6000多萬元,農民人均增收800元以上。
村民石景寬一家4口人,過去種地沒個好收入。可自打養上了熱帶觀賞魚后,日子大為改觀。他家蓋了3個溫室大棚,里面砌著整齊的水泥池,魚游水中,悠然自得。據介紹,僅孔雀魚就足有50萬尾!
筆者看到,大棚里熱氣升騰,五顏六色的熱帶魚在池子里穿梭往來,嬉戲于綠蘚、水草之中,而每年10多萬元的收入,令石景寬一家提前小康了。
現在,鞍山地區有600多戶農民利用溫室養起了熱帶觀賞魚,達道灣鎮李三村成了熱帶觀賞魚批發市場,輻射整個東北地區及內蒙古、新疆、天津等地。
特色農協會的崛起,關鍵是有一批頭腦靈活、市場意識強的“領頭雁”在發力引導,這個作用不可低估。據統計,目前僅鞍山地區,各類農協會會員就有4萬人,年銷售收入達到10億元,這還只是個保守數字。
特色效應一舉多得
姜伯秋是岫巖滿族自治縣牧牛鄉的貧困戶,生性不服輸的他,在民政部門的扶助下,搞起了食用菌生產,不久就成了遠近聞名的種菇大戶。
自己富了,姜伯秋沒有忘了眾鄉親。前年,在他的帶動下,鄉里成立了食用菌協會,發展農民會員60人,全鄉食用菌面積發展到150畝,生產大棚200多個,300戶農民從事食用菌生產,種植盤數突破300萬段(盤),年銷售收入800多萬元,實現利稅180萬元。
鞍山市民政局領導向筆者介紹,成規模、有特色農協會的發展,不僅無形中調整了農村產業結構,開拓了特色產業發展空間,還吸納了眾多貧困農民成為會員,帶動了這些困難農民脫貧致富,真是一舉多得啊。
南方漁網編輯:裴冰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